苏州西山枇杷
苏州西山枇杷是江苏省苏州市特产。
西山枇杷按肉质和皮色,一般分为三类:白沙、红沙和青种。如果按皮色和形态分则更多,有照种、白沙、灰种、和尚头、鸡蛋白、大种、细种、铜皮等。西山枇杷主要有两个品种深受人们青睐。1、荸荠种。因形如荸荠而得名。荸荠比青种成熟期晚一个星期左右。其优点是甜性特足,相对其他枇杷而言,经得起雨淋。不足之处是果形小,皮不易剥离。此品种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西山葛家坞农民葛文麟从一枝十年生枇杷上采得果实去镇夏出售,被有经验的果农王万山发现而加以鼓励,葛氏从而培育,经过嫁接逐步推行而发展。民国时期,荸荠种装上小竹篮,远销无锡常州一带,颇有声誉。2、青种。青种枇杷因果实成熟时蒂部仍呈青色而得名。青种枇杷由野生枇杷变异而来。清代末年,秉常村村民谢方友发现此品种果形大、汁水多、甜性足、易剥离、故加以培植,从而得到发展。目前,青种枇杷已成为西山枇杷中的主流品种,深受食客们的青睐。青种枇杷虽好,但它经不起日晒、雨淋。尤其是果实近成熟时,一旦碰上大雨,枇杷皮容易爆裂。这样,枇杷就卖不出价格了。因此,果农们最怕的就是果实成熟时的大风狂语。枇杷的种植以沙粒黄泥地为优质土壤。西山秉常村罗汉坞和葛家坞内都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因此,果实比一般地段出产的果品优质。枇杷隔冬开花,能耐霜寒雪冻,次年,夏熟,得雨露之润。故有“秋萌,冻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精气”的说法,被人们誉为“果之冠”。
西山习惯上把枇杷分为白沙、红沙两类,白沙 用来概括白肉和黄肉系统的枇杷品种,红沙则指橙肉系统的枇杷。西山枇杷品种众多,栽培最多的是青种、照种和荸荠种。“太湖绿”是由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6月经国家商标局注册批准的商标,并于2003年、2006年连续两次被工商局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园区”)是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的农业示范园区,其有限公司是他的管理、开发主体,致力于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对西山的传统农业资源进行开发,整合枇杷、杨梅、板栗、银杏等果品。为发展农业,在市场经济中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带领农民致富,为此创立了“太湖绿”------一个崭新的农业品牌。“太湖绿”商标主要在本单位生产的新鲜蔬菜(黄瓜、番茄、彩色甜椒等)、水果(枇杷、杨梅、板栗、银杏、草莓、石榴等)上使用。生产的太湖绿枇杷、杨梅、板栗、银杏等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供不应求,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产品先后被评为苏州名牌产品,获得第三届江苏省特优农产品博览会最佳产品奖。
枇杷,因状如民族乐器中的琵琶而得名。其果实柔软、多汁,甘酸适度,为初夏水果中的珍品。我国栽培枇杷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期已经种植。枇杷在我国有五大产区,东山和西山为主要产区之一。它与浙江塘栖的“软条”、福建莆口的“大钟”齐名。西山栽种枇杷的历史始于唐代,至宋代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明代时,洞庭山的枇杷产量已经闻名天下。有王世懋的《学圃杂疏》为证:洞庭枇杷天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