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怀菊花
怀菊花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怀菊花,河南省焦作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怀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属于药用菊。怀菊花,又名节花、馒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等。怀菊花(珍珠菊)味甘苦,性凉,含有约0.13%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氨基酸和刺槐素等。怀菊花,花、叶、茎皆可入药。怀菊花分有不同的品种,黄色的叫小黄菊,白色的,花心是黄色的叫小白菊,这两种菊花都是怀菊花,主要功能都是清肝明目,黄菊侧重于清热,白菊侧重于明目。2003年8月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怀菊花”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怀菊花原产地域范围以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四大怀药”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焦政文[2002]114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河南省武陟县、温县、博爱县、沁阳市、孟州市、修武县现辖行政区域。2011年,武陟县怀菊花种植面积12000亩,干菊花产量达到2400吨,产值达到1.9亿元。
首次称“怀菊花”,将“怀”字与“菊花”联系的最早文献,是唐朝政府颁行的《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唐佚名的《天宝单方图》也说:“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薇蒿”。这里所说的“南阳”,指的是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焦作市所辖的武陟等县,后文又特别指出河内,可见对当地所产菊花的重视。北宋,苏颂撰辑的《图经本草》也说:“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覃地者为佳。”这里所说的“覃地”,即覃怀地。明朝以前的四大怀药有专指武陟药材之说。明清怀府八县渐有出产,统称怀药是以后的事。明清以后,四大怀药进入鼎盛时期。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菊花2.3万千克。
河南省焦作市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冲击平原,史称“覃怀、河内、怀州、怀庆府”。焦作自北向南,有山地、丘岗、平原和滩涂,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由太行山涌裂南出的丹河、沁河、济河,带来了丰饶的矿物质元素,与黄河泛滥淤积,形成了特殊的肥沃土壤,加之迎风坡、海拔、光热、水文等因素,当地驯化栽植历史悠久的地黄、菊花、山药、牛膝,形成了独特的药性禀赋,分别被冠以“怀”字,成为“四大怀药”。
怀菊花喜温暖,耐寒冷,花能耐轻霜,根可忍受-17℃低温。但在幼苗发育至孕蕾前均适宜较高的气温,如气温过低,植株生长不良,分枝和花都少。怀菊喜阳光充足,忌荫蔽,怕风寒,喜湿润。过于干旱,分枝少,植株生长缓慢,花期缺水则影响产量和质量;若土壤水份过多,则根部易腐烂,故每次浇水,水量不宜太大,雨季注意排水。怀菊喜肥,宜选择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栽培,粘重及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土壤酸度以中性至微酸为好,碱性土壤生长发育差。忌连作。否则病虫害多,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加大成本。焦作的地理气候环境适宜于怀菊花的生长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