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板栗
燕山板栗是北京市密云区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燕山板栗,北京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燕山板栗历来有“木本粮食”之称,也素有“铁杆庄稼”的美誉,其品质上乘,个大,皮薄,肉厚,味道甘美、香甜,在清代曾是贡品。2008年03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燕山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年,北京市密云区、昌平区、平谷区和延庆区等四区板栗种植面积达2.627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450万千克,产值1.234亿元,涉及5.77万农户。 2016年,燕山板栗主产区北京市密云区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
北京种植板栗已有两千多年。《史记》载:“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当时北京为燕国属地,2000多年前已种植板栗。《吕氏春秋》记载“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冀山之栗”所指为今燕山山脉所产的板栗,燕山地域内的石城镇西湾子村,漫山生有栗树,百年以上栗树达数百棵,故被称之为“燕山栗源”。 三国时期的陆机在《毛诗草木鱼虫疏》中亦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悉不及也。”渔阳即今密云西南,范阳即今北京大兴西南、房山南部及河北涿县(今涿州市)、易县一带。唐代燕山板栗曾作为向皇室进贡的重要果品,奉至京师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辽史》载:辽代皇家在南京(今北京)西南置栗园司,遣宦官(太监)专司栗子种植之差。有学者考证,历史上辽代的栗园位于今房山区栗园街道一带,而今普艺寺遗址附近尚有十余棵高大的古栗树,据传距今已有近千年。明代曾将燕山板栗作为皇陵(十三陵)的主要祭品,并在皇陵附近的州县设立十几处栗园、榛厂,专门负责提供板栗、核桃、榛子等祭品的生产和交纳事宜,其中在昌平、怀柔、密云辟有多处栗园。清代史籍中对燕山栗子也有记述,《日下旧闻考》载:“良乡,燕山属邑,驿中……易州栗,甚小而甘。”并有“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