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黄米
繁峙黄米是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繁峙黄米,是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繁峙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低温、风大,夏季高温、多雨、日照长,秋季少雨、天高晴爽,冬季寒冷、少雪、多风。降雨集中、西北风长年不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符合黍子的生长发育。繁峙黄米,新鲜黄米呈金黄色,米粒均匀团圆,黄米蒸熟后、黄米磨面做成的糕口感软筋,味道清香。黄米是北方一种粮食,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初加工时就能做出许多花样,再细加工,或煎,或炸。黄米已经成为一种有营养的粗粮。2017年4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繁峙黄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繁峙黄米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繁峙县境内繁城镇、下茹越乡、杏园乡、集义庄乡、光裕堡乡、砂河镇等6个乡镇149个村。东至砂河镇上角峪村,西至繁城镇西魏村,北至下茹越苏孟庄村,南至杏园乡公主村,东经113°11′-113°38′,北纬39°08′-39°18′。截至2017年底,繁峙县黍子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260公顷以上,年总产7100吨。
中国栽培黄米(黍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山西省已出土黍的遗存,距今有六七千年。在农业的早期阶段,耕作技术较低,黍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优点而受到重视。黍和禾(粟)的分布地区相同,生长习性、栽培要求也相似。所以古农书中多以种禾法以概之。唯于种植安排上有所不同,以其独特的与杂草竞争能力,故《齐民要术》等把它作为新开荒地的先锋作物。中国北方不仅关于黍子的遗址多、时代久远,而且还发现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种和品种类型。《诗经·魏风》中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2006年,繁峙县成立山西省繁峙县黄米种植基地。
土壤地貌:繁峙县可耕地面积54.25万亩,全县耕地土壤类型分为五个土类(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水稻土),主要土类为褐土,占总面积的84.32%,分布于海拔900-200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和河谷平川区。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繁峙县土壤总的特点是“缺磷少氮钾有余”,全县耕地养份状况是有机质属二级以上耕地,非常适宜黍子生长。繁峙县地处黄土丘陵区,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东、南、北三面环山,滹沱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县河谷中部流向代县,中部狭长的河流谷地为忻定盆地北部边缘的一部分,全县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增高,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3058米,最低700米。全县整个大地呈弯弓形状。境内地形大致可分为三类:河谷平川区、丘陵区、石山区。全县总的地貌特点是平川少,山地丘陵多,地形地貌复杂。
水文情况:繁峙县共有两大河流:滹沱河和青洋河。滹沱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县境东部的太戏山下,向西流入代县,境内全长约80公里,有大小支流15条;青洋河是大清河水系最上游的支流之一,由神堂堡乡向东南流入河北省阜平县。滹沱河和青洋河以及滹沱河支流峨河是长流水河流,其他河是季节性河流。县内滹沱河阶地为极富水区,两边山沟沟谷出口处的洪积扇地带为富水区,山前丘陵区为中等富水区。各类地下水质优良,属轻碳酸钙镁型水质,非常适合饮用与灌溉,优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非常有利于黍子的生长。
气候情况:繁峙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低温、风大,夏季高温、多雨、日照长,秋季少雨、天高晴爽,冬季寒冷、少雪、多风。各地年平均气温为5.4℃-9.8℃,全年平均降水量为350-1000毫米,无霜期为90-160天。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906.5小时,最多年可达3153.2小时,最少年为2527.1小时,作物生长季节4-9月份平均日照1588.3小时。年太阳总辐射能为144.3千卡/平方厘米,比相邻的五台县、代县分别多11.4和3.2千卡/平方厘米,分别比北京、长江中下游一带多9.3和29.3千卡/平方厘米。气候以风大、低温、降水变率大,春旱年份多,无霜期短为主要特点,总之气候凉爽、降雨集中、西北风长年不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正好符合黍子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