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苦荞
广灵苦荞是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广灵苦荞,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广灵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适宜种植苦荞。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广灵苦荞形状为圆三棱形或锥状三棱形,上有三棱三沟,沟棱相同,棱圆钝;籽粒色泽呈黑褐色或灰褐色;外皮微苦,无气味。广灵苦荞果皮厚为103至148微米,皮壳约占果实重量的25%-30%。2017年4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广灵苦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广灵苦荞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域内的作疃乡、蕉山乡、望狐乡、梁庄乡、斗泉乡、壶泉镇6个乡镇,65个行政村(社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1'-114°24',北纬39°35'-39°55'之间。2016年底,大同市广灵县广灵苦荞保护面积4000公顷,年生产总量13000吨。2017年,大同市广灵县苦荞等杂粮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精加工达3.2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3.2亿元,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
大同有着悠久的苦荞种植传统,宋代,金沙滩大战作为军粮济军,后又进贡御用。2002年,大同市从各地引进的苦荞品种进行初步观察鉴定。2003-2004年,大同市选择黔威2号、九江苦荞、镇巴苦荞、榆6-21、KP9920、四荞1号、晋荞2号、黑丰1号8个品种进行产量比较试验。2017年,广灵县承办了大同杂粮产业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研讨会,牵头实施“大同好粮”项目,与山西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原粮食品化技术攻关,推动农业向“高精尖”华丽转身,打造了“富硒”小米、“野生黑豆”豆制品等一批“广字号”功能性产品。
土壤地貌:广灵县域平均海拔1650米,地势半山半川,西高东低,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黄土分布广泛。全县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最高点为六棱山(于阳高县的界山)海拔2375米,最低点是壶流河出县境处为海拔930米左右。全县平面形态呈现不规则的正七边形,西、南、北三面环山,均为恒山山系。境内山岭纵横,山高坡陡,东西由石梯岭相隔,形成岭东、岭西两大平川,并构成了壶泉、南村、斗泉、望狐四块盆地。壶流河横贯西东,在岭东又有河南、河北之分。中、东部为壶流河谷地,地势平坦,自然土壤为冲积土,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为全县主要产粮区。褐土-系广灵县主要土类,主要分布在望狐乡以东的广大地区,占总土地面积的79.01%,其中包括:山地褐土(分布于望狐、南村、宜兴、加斗乡南部山区,占44.81%)、淡褐土性土(分布于梁庄、斗泉乡大部分和作疃、蕉山乡及壶泉镇北部村庄的黄土丘陵区,占22.48%)、淡褐土(分布于壶泉、加斗、宜兴、蕉山、作疃、南村等乡镇的平川区,占10.76%)、草甸淡褐土四个亚系。
水文情况:广灵县水资源特点是:以壶流河为界,南多北少;中下游较多,上游较少;川区较多,丘陵较少;依照不同形式的存在,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县域内仅有一条河-壶流河,属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流,源于广灵县与浑源县分界处的大石头岭,从刘子进始入境内,经望狐、梁庄、南村、作疃、壶泉、加斗、蕉山等乡镇,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流入蔚县境内。境内河长66公里,流域面积1330平方公里,河流纵坡4.3%。年流量(非灌溉期)1.6立方米/秒。
气候情况:广灵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3-5月),受西北变性气团影响,气候干燥多风沙,温度回升稍慢;夏季(6-8月),受东南湿气影响,温度升温快,雨量多而集中;秋季(9-11月),日照时间减少,温度下降,前段雨量多,后段急剧减少,多晴朗凉爽天气;冬季(12-2月),受西北大陆气团笼罩,天气干燥多风、寒冷少雪。年平均日照时数2854小时,接受太阳总辐射热量141.06千卡/平方厘米。年气温平均7℃左右,一月-11.5℃,七月均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7.4℃,最低-34.9℃。年均湿度56%,年均风速2.5米/秒;年均降雨量408.8毫米,夏季最多,平均降水量226.0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6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