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鲤鱼
东平湖鲤鱼是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东平湖鲤鱼,是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东平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梁山水泊”的仅存水域,由一级湖和二级湖组成。全部湖泊水面折合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66.7平方公里,适宜鱼类生长。东平湖鲤鱼其体型修长,金鳞赤尾,在民间拥有“龙鱼”、“红鱼”的美誉。鱼片肉质洁白、纹理清晰,具鲜香味道;清炖,汤色鲜亮、肉质细腻、洁白如玉、清香扑鼻、口感爽滑、味道鲜美。2017年4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东平湖鲤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东平湖鲤鱼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整个东平湖。沿湖涉及新湖镇、老湖镇、银山镇、旧县乡、斑鸠店镇、戴庙镇、州城街道、商老庄乡、东平街道共9个乡镇(街道)。地理坐标为A东经116°12′17.99″,北纬36°07′10.44″;B东经116°06′25.26″,北纬35°57′45.14″;C东经116°13′45.11″,北纬35°54′11.77″;D东经116°18′27.67″,北纬35°56′05.16″范围内。2000年,东平县湖水、池塘养殖鲤鱼面积8万多亩,产量5万多吨,销至济南、天津等地。2005年,东平县开始人工增殖放流行动,已连续十余年向东平湖投放优质鱼蟹苗种1.7亿余尾(只),总投资2990余万元。截至2017年底,东平湖内鱼类种类已恢复至48种,东平湖新增捕捞产量2000吨。
东平县生产境内河、湖、塘、坝众多,水资源丰富,向有从事渔业生产之习俗。东平湖水生植物繁多,饵料丰富,十分有利于鲤鱼的生长。2001年和2002年渔民都曾捕获过野生最大个体重达14公斤以上的鲤鱼。全湖年捕获量约300吨左右,占东平湖鱼产量的17%。但是,由于渔猎频繁,野生鲤鱼资源已大量减少,密度明显降低。为了发展这一珍贵品种,1990年以来,沿湖渔民在县有关部门指导下,采用集约化养殖新技术,实行湖内网围养鱼;同时,沿湖各乡镇逐步把库区涝洼地改造成鱼粮间作的高产稳产田,实行塘内养鱼,使鲤鱼养殖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地质地貌:东平县与肥城市毗邻,南与汶上县、梁山县接壤,西部隔黄河与东阿县、阳谷县,河南省台前县相望,北与平阴县和肥城市搭界,土地总面积1330.44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
水文情况:东平县洼地主要分布在东平湖区,该区西边是黄河,东边是东平湖滞洪区,属黄河冲积平原除腊山、昆山、马山等少数孤山残丘外,其余均为地面高各40米以下的湖洼地,最低点在新湖乡轩场附近,海拔36.7米。东平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梁山水泊”的仅存水域,由一级湖和二级湖组成。全部湖泊水面折合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66.7平方公里。东平湖水面好,风光秀丽,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巨大潜力。东平县内有18条河流,主要有黄河、大汶河、汇河、金线河等,全县河流总水面35.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3559.2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9130.625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2689.875万立方米。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26290.6921万立方米。人均426.2立方米,亩均162立方米。东平湖的矿物质元素,也是造就东平湖鲤鱼典型特征和优良品质的独特根源之一。东平湖饵料丰富,水质优良,并且每年因为如“母亲乳汁”般的大汶河河水的注入而带来锌、铁、钙、镁等有益微量元素及大量元素。
气候情况:东平县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东平县区域内的年平均降雨量,根据1956年-2002年47年的降雨系列资料计算,多年平均为609.16毫米,降水适中。春季(3-5月),盛行东南风,气候干燥,回暖迅速。夏季(6-8月),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秋季(9-11月),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日照充足。冬季(12月-翌年2月),盛行偏北风,气压高,温度低,气候干燥。年平均日照2429.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3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气候条件相当适宜东平湖鲤鱼的生长。东平湖水域面积大,适合东平湖鲤鱼生长的位置较多,水质优良,加之母亲般的大汶河不断向东平湖注入“营养”,融合成适合东平湖鲤鱼生长的绝佳水质,加之东平县适宜的地质土壤特征、气候特征形成了东平湖鲤鱼独有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