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丹参
渑池丹参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渑池丹参,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渑池县地处豫西丘陵浅山区,是中药材生长的优质产区。境内可作药用的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很广,种类达702种。渑池县境区内著名的韶山山区,仅名贵野生中药材就有200余种,有“半个药柜”之称。渑池丹参品质极佳,丹参酮含量在0.46%~1.23%之间,远远超过国家的0.2%标准,“渑池丹参”于2016年12月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7年1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渑池丹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渑池丹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域保护,覆盖渑池境内天池、果园、坡头、陈村、张村、段村、英豪等7个乡(镇),涉及笃忠村、张大池村、竹峪村、杜村沟村、龙潭沟村、山韭沟村、陈沟村、张吕村、南昌村、藕池村、鹿寺村、南涧村、西园村、贾沟村、桐树沟村、石泉村、朝阳村、西天池村、东天池村等101个行政村,其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至111°56′,北纬34°37′至34°56′,东与义马市、新安县为邻,西和陕县接壤,南与洛宁、宜阳两县相连,北濒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夏县、平陆诸县隔河相望,东西宽43.5公里,南北长48.8公里。2016年底,渑池县丹参生产面积约6666.7公顷,年均总产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截至2017年底,渑池县人工栽培中药材30万亩,其中,木本10万亩,草本18.5万亩,菌类1.5万亩,主要栽培品种有杜仲、连翘、丹参、山茱萸、柴胡、金银花、黄芩、天麻等,年产各类药材5230万公斤,产值12亿元。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即白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2014年,三门峡市成立峪峒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11月,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主办,渑池县人民政府、市农业畜牧局、市科技局共同承办的中国·河南(渑池)豫西丹参研讨会。
品质特性:渑池丹参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约20厘米(有的可达33厘米),直径0.3-1.5厘米。表面红棕色,粗糙,具纵横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药用价值:渑池丹参以优良的品质而著名。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的检测结果显示: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规定要求,品质指标均符合规定。其中,水分11.5%-12%(限定值不得超过13%)、丹参酮类0.34%-0.4%(限定值不得少于0.25%)、丹酚酸B8.0%-8.7%(限定值不得少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