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梅鱼
明光梅鱼是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明光梅鱼,是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明光市年平均降水量850-950毫米之间,降雨日数130-150日,为明光梅鱼产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明光梅鱼,学名“鲌鱼”,又名“贡鱼”,“梅鲌鱼”,俗称“梅白鱼”、翘嘴白,明光梅鱼相比翘嘴红鲌,明光梅鱼体型较大,侧扁,体长且丰满,头背面平直,口上位,略上翘,体两侧腹部银白色,背部淡黄色,鳞小,色泽光亮。明光梅鱼产在梅雨季节,此时的梅鱼独具鲜嫩,因其“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绝无仅有”而一直被列为席上珍品。经过检测,明光梅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2017年1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明光梅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明光梅鱼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明光市境内池河马岗闸以下至女山湖上游湖口段,涉及明光街道办事处张湾村、赵府村;明西街道办事处马岗村、山许村、蔡岗村、王巷村;桥头镇查渡村;苏巷镇戴巷村等4个街道办事处(镇)8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7′02″-118°10′56″,北纬32°45′53″-32°54′55″。截至2017年底,明光市明光梅鱼养殖面积1730公顷,年产量110吨。
明朝,梅鱼被作为珍馐献给皇帝膳用,被称为“贡鱼”。清朝,《崧厦志》载:“万历府志:梅花时有之,梅鱼、鲻鱼,数异品也。”2007年,滁州水产研究所开始了“梅鲌鱼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的攻关,开展了梅鲌鱼形态学、生态学和繁殖习性等全方位的科学研究。2009年,滁州水产研究所完成了梅鲌鱼运输、驯化、短期强化培育、催产激素配比、产卵、孵化方式等技术研究,获得了可繁亲鱼3组。2010年,明光市采取人工增殖放流办法,增加池河渔业资源总量,保护濒危梅鱼。
水文特征:明光市池河下游是面积15万亩的女山湖,属于淮河水系,是明光梅鱼主要生长水域。女山湖东湖畔有古火山口,因火山爆发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富含大量的矿物质的火山灰大量沉积于湖底,使得女山湖底泥以沙壤土为主,水草茂盛,从而使女山湖特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池河发源于肥东青龙山区,水源主要来自于发源地和上游凤阳县、定远及周边的山丘地区天然降水的汇集。一般池河在冬、春、秋季节水位较低,夏季河水受天然降雨的影响,水位逐渐提高,入湖口高程为13.8米。最大水深6.3米,平均水深3.5米。池河透明度一般在0.8-1.2米之间。
气候特点:明光市处于季风副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四季风和,光照充足,年光照时在2273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从4-10月,平均气温在15℃-18℃,全年无霜期达成220天。平均地温为18℃。最冷的1月份地温为2℃,最热的7月份地温有33℃。地温日夜变化较大,但随深度增加而日夜变化减少。由于热量资源丰富,且时空颁布差异明显,有利于土地肥力提高和生物繁衍。由于河面较为辽阔,下垫面与陆地性质不同,冬季水温比气温高3-5℃,夏季水温比气温低低2-4℃。降水:明光市年平均降水量850-950毫米之间,降雨日数130-150日,雨量季节间分布不均衡,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40.0%,夏季占30.0%,秋季占20.0%,冬季占10.0%。尤其是5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这也是淮河流域地区的气候特色,为明光梅鱼产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风:明光梅鱼保护区属季风性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多刮偏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常年多刮东北风和西南风。平均风速在3.1-3.2米/秒,风速在晚冬至初春为最大,秋季次之,夏季为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