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里牦牛
帕里牦牛,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亚东县特产,具有“毛以黑色为主、四肢强健较短、蹄质坚实”的特点,是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帕里牦牛以黑色为主,深灰、黄褐、花斑也常见,还有少数为纯白个体。头宽额平,角间距大,颈粗短,鬐甲高而宽厚,前胸深,背腰平直,尻部欠丰,四肢强健较短。帕里牦牛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
帕里牦牛主要产于西藏帕里草原,帕里草原位于日喀则地区亚东县境内的帕里镇,这里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素有“高原第一镇”之称。
帕里牦牛,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帕里牦牛毛色以黑色为主,四肢强健较短,蹄质坚实;全身毛绒较长,腹侧、股侧毛绒长而密。2017年9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帕里牦牛”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帕里牦牛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亚东县的堆纳乡、吉汝乡、帕里镇、康布乡、上亚东乡、下亚东乡、下司马镇7个乡镇25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87°55′00"-89°10′00",北纬27°03′00″-28°32′00"。2014年,耗牛存栏总数达452万头,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2.29%,占全区大牲畜年末存栏总量的70.63%。2017年,帕里牦牛保护区生产规模42.4万公顷,牦牛肉产量225.45吨。2018年,帕里牦牛存栏达5500头、年出栏900头,实现收益1080万元,带动牧户4450人,人均年增收1235元。
在中国先秦历史典籍中,最早在《山海经》中就出现过“旄牛”的记载。《北山经》记载:“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周礼》中出现“旄舞”一词。而《吕氏春秋》还有“肉之美者,旄象之肉”的内容。东汉时期,《说文解字》就已经收录了“犛”这个字,其解释是“西南夷长毛牛也”。汉代还出现过牦牛国、牦牛县、牦牛道等。2009-2010年,西藏政府对全区11个地方 的耗牛cytb基因全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和多态性进行研究,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d)具有同一性且差异较明显,其中以帕里耗牛最为突出。2017年,亚东县开始进行品牌化运营,改变了以前牦牛散养的养殖方式。
帕里牦牛饲养区属高山草甸草原,总面积达46万亩,平均海拔在4300米。虽是高寒地区,但由于帕里镇受喜马拉雅南部热带气候影响和受印度洋暖气流影响,年降水量达410毫米以上,草场返青早于西藏一般地区,每年返青期4月中旬开始,枯草期晚,每年9月份开始。草场平均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帕里牦牛饲养区草场没有任何工业企业和大型建筑物,环境污染几乎为零,造就了帕里牦牛的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