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红茶
桃源红茶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桃源大叶茶的出众,关键是她具有优良的品质,其“叶片硕大、叶质柔软、叶色硕壮、茸毛较多、汤色翡翠、气味芳香、余味悠长”。茶叶专家鉴定,此茶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硒、锌等微量元素与500多种酚类物质,茶多酚含量高达35%,氨基酸含量8.56%,高于常规茶品一倍以上。
桃源红茶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正处东径110°与北纬28°的交汇处,是典型的亚热带农业生态区、优质茶叶产业带。境内,山地连绵、重峦叠嶂、溪流密布、沟壑纵横、水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0毫米),气候温和(日平均16.5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松肥沃。这样的地理、温光、水分、土壤条件决定了茶叶的优良品质。
桃源红茶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当时,以沙坪为集散埠头,有江西、广东商人经汉口口岸转售,每年出口2万余箱。清末明初,红茶出口高达3万箱,每箱60斤,换银40两、利润颇丰。同时又将红茶梗皮捣成粉末,,运往汉口销售给俄商压成砖茶(俗为金砖),远销西北利亚、土耳其及巴基斯坦等国家。有《省茶叶志》可证。(附后) 民国十年(1921年),国际贸易渐复常态,桃源茶叶渐渐恢复。民国十五年(1926年),苏联茶商在沪、汉一带重金收购红茶,年购十万余箱,每箱售银币100元左右,桃源茶行越来越多。 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斯里兰卡、印度、日本纷纷抢占世界茶叶市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茶市被夺;民国二十七年,中茶公司成立统管全国茶叶的收购与出口;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大平洋战争爆发,海运中断……尔后连年战火蔓延。由于世态1,朝廷倾轧,致使茶园荒芜,茶行倒闭,茶业一片沉寂。 解放后,国家在桃源沙坪投资新建中央与省直属的国营茶厂。 1957年,全国红碎茶技术实验与推广会在桃源茶厂召开,苏联专家组组长贝可夫与专家苏里诺夫来厂参观。 1959年,全国制茶机械联装自动化经验会在桃源茶厂召开,全国98个茶厂都有人参加。 一个多世纪来,桃源茶业,几起几落,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总体来说,唯有红茶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