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蛏子
长街蛏子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长街蛏子,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宁海县蛏子的养殖历史悠久,并以长街的下洋涂出产的蛏子最为有名。长街蛏子,个体大小均匀,无畸形,贝壳完整,表面清洁,壳色呈浅黄色,壳表有黄绿色壳皮,条纹清晰,壳内壁有光泽;对外界刺激反映敏捷,用手触摸,双壳闭合迅速,进排水管及足部收缩快速;肉色洁白鲜嫩,肥满度高,活体剥开后其肌肉富有弹性;足部乳白色呈半透明状;口尝肉质鲜嫩、微甜,具有缢蛏特有的清香味。2012年8月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长街蛏子”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长街蛏子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长街镇所辖长街村、城塘村、洋湖村、石桥头村、下湾塘村、长胜村、月兰村、向阳村、伍山村、塘里村、大祝村、大湖村、浦东村、南塘村、山头村、双家村、东港村、大青村、平原村、港中村、青珠村、新五星村、文围村、新南村、宁东村等25个行政村以及青珠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8′18″-121°45′59″,北纬29°06′58″-29°13′10″。2010年,宁海县缢蛏产量达到50488吨,占全县海水养殖产量比重高达40%,长街蛏子产量达到15283吨,约占全县缢蛏产量的30%。2018年,长街镇蛏子养殖面积约2.6万亩,产量7387吨,总产值约1.18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26.86%。从事养殖、捕捞、贩销的已有7000多人,每10个长街人中就有1个人的收入与蛏子有关。
宁海县蛏子的养殖历史悠久,并以长街的下洋涂出产的蛏子最为有名。早在宋嘉定年间(1027年前后),宁海学者写《风俗篇》中记载:“近则采螺蚌蛏哈之属,以自赡给或载往他郡为商贾。”宋端平二年(1235年),《宁海县赋》中也有记载,称之为蛏。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兴渔工作的不断推进,宁海县的缢蛏养殖模式趋于多样化,有传统的平涂养殖,有新开发的滩涂蓄水养殖,滩涂低坝高网混养,海水池塘与对虾或青蟹或梭子蟹或海水鱼类混养,缢蛏已成为宁海县著名的特色产品和海水养殖的主导品种。2006年,长街镇党委、政府举办首届长街蛏子节。2011年5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宁海“中国蛏子之乡”称号。
综述:宁海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冬夏长春秋短,水资源相对丰富,适缢蛏的繁衍生长。
气候:宁海县气候全年暖湿多雨,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为7月达38.5℃,极端最低气温为1月达-4.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2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725毫米,年均降水日175天。年平均蒸发量为1277毫米。沿海年平均风速5.2米/秒。
海洋水文:宁海县三门湾北部海域的潮汐和水文要数的时空变化与全港湾的一样,主要受控于西太平洋潮波、台湾暖流和江浙沿岸流。西太平洋潮波由外海传入浙江近岸,受海岸及地形的影响,潮波变形,结构发生变化。进入三门湾以后,潮波沿狭窄的水道或垂向岸线传播,由前进波转为驻波,潮汐性质为非正规浅海半日潮。平均潮差变化较大,一般由港口至港底渐增,至港底时为3.75米-4.50米左右。潮流的涨潮历时长于落潮历时,越往港底该差距越大,底部的涨、落潮历时差值为18分钟。平均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越往港内其差值越小,口部和底部的平均涨、落潮流速差值范围为0.02米/秒至0.20米/秒。三门湾为嵌进大陆的港湾水域,由于受到陆地的影响,水温夏季高,冬季低,同一地区水温的极值一般出现在这些水域。这些水域的年平均水温为17.6℃;8月水温最高,表层水温可达25.9-30.6℃,平均28.1℃;二月最低,表层水温在8.7-11.2℃,平均9.6℃;水温的年变幅约为18.9;最高和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滞后于气候大约1个月。三门湾内海水盐度的空间分布趋势为外高内低,时间分布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海域的平均盐度夏季为27.6‰,冬季为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