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大马哈鱼
抚远大马哈鱼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抚远大马哈鱼,是黑龙江省抚远市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抚远地区渔业生产发展由来已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远在唐代以前,抚远地区就有渔业生产。抚远市境内有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水系,拥有大量湖泊,无任何污染。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抚远大马哈鱼肉色粉红,细嫩味美,高蛋白、低脂肪。2011年11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抚远大马哈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抚远大马哈鱼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抚远市,处于东经133°40′—135°5′20″、北纬47°25′30″—48°27′40″之间,全市总面积6262.48平方千米。东、北两面与俄罗斯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南邻饶河,西接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干流268千米在抚远市境内,鱼类资源丰富,包括21科72属105种鱼类,其中经济鱼类59种。抚远市包括海青乡、抓吉镇、通江乡、抚远镇等4个乡镇直辖水面26753公顷,是大马哈鱼的重要孵化生长场所。2011年,抚远市年产大马哈鱼30吨以上。
抚远市的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中文学名“大马哈”鱼,来自于黑龙江省的赫哲语的音译。抚远地区渔业生产发展由来已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远在唐代以前,抚远地区就有渔业生产,其开创者当为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先世。相传唐王东征时来到黑龙江边,正逢白露时节,被敌人围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一筹莫展之时,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玉帝便令东海龙王派一条黑龙带领鲑鱼前来镇守这条江,人马得到鱼吃,力量倍增,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自此马便开始吃鱼了,但也只是吃鲑鱼。所以便把鲑鱼叫作“大马鱼”。许多年后,又是白露时节,有一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所率人马被敌人追到乌苏里江边,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粮草又断,十分危机,此时一谋士便向什尔大如献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东征时向东海龙王借鱼以解燃眉?”黑龙闻知,复率鲑鱼来到乌苏里江边,什尔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便是今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后,便有大批的鲑鱼来到黑乌两江。赫哲人称“大马鱼”为“达乌依玛哈”,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马哈鱼”,县志都有所记载。时至今日,依托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优势,渔业仍是抚远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大马哈鱼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一种洄游性珍贵鱼种。但在近30年,人类的过度捕捞和经济发展,导致大马哈鱼资源量大幅减少,从过去洄游时“江河拥塞”变成难以寻获。进入21世纪,抚远市建立了保护鱼类资源的大型繁育基地,年放流大马哈鱼100万尾,对鱼类资源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繁育基地,抚远市以被国家命名为“大马哈鱼之乡”。2017年,抚远市举行了大马哈鱼放流活动,100万尾大马哈鱼经过数月的人工繁育饲养后被投放到黑龙江中。抚远市已经连续28年向黑龙江流域进行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
地形地貌:黑龙江省抚远市地处三江平原东北部,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地质新构造的不均一性和间歇性下沉,使抚远市地貌相间形成了四种地貌单元:低山丘陵区、中部低漫岗区、冲积低平原、洪泛地,沟壑主要见于抚远山西侧,沟口为宽阔的浓江河,其地理形势与镜泊湖相差无几。土壤以白浆土为主,地下水温4—7度,pH值在5.3—6.8之间,呈微酸性。
水文情况:抚远市境内有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水系,共计268千米,特别是抚远市境内拥有大量湖泡,无任何污染。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抚远市已建成4个散养式鱼类养殖基地,主要包括大力加湖、乌龙湖、芦清河、双胜四个养殖基地。其中:大力加湖散养基地位于浓江河中段,拥有可开发水域1900公顷。主要由浓江河、鸭绿河、黑鱼泡等河汇聚而成,水量充足,水量最大为3.3亿立方米,平均水深4米,最大水深39.2米,非常有利于鱼类生长和越冬。大力加湖水体矿化度含量为0.14克/升,含氧量0.7—2.78,水生动植物铒料非常丰富,无需投放任何铒料,非常适于散养式鱼类养殖,主要放养鲟鳇鱼、鲤鱼、鳊花怀头、白鲢、花鲢等特种经济鱼类,年投放33.1万尾。
气候情况:抚远市属于温凉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境内江河湖泊很多,四季温度变化显著,冻结期长,降水集中。年平均气温2.2℃。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0.2℃,极端最低气温-36.3℃。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6.3℃,无霜期115—130天,年≥10℃活动积温为230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41.4毫米,5至9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0.6%,年主导风向西南风,平均3.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2304.3小时。优越的生态地理环境,丰沛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为抚远大马哈鱼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繁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