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普陀佛茶,浙江省舟山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普陀佛茶产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又名普陀山云雾茶、凤尾茶。优质普陀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披毫,香气芬芳,茶汤味道清醇爽口,又因其似圆非圆的外形也略像蝌蚪,故也称“凤尾茶”。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普陀佛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普陀佛茶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的城东街道、环南街道、解放街道、昌国街道、盐仓街道、临城街道、白泉镇、干览镇、马岙镇、小沙镇、岑港镇、双桥镇、金塘镇、北蝉乡;普陀区的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勾山街道、展茅街道、朱家尖街道、桃花镇、六横镇、登步乡;岱山县的高亭镇、东沙镇、岱东镇、岱西镇、衢山镇、秀山乡。2018年,普陀区春茶产量19.94吨,产值821万元,其中名优茶7.44吨,产值721万元。2019年,普陀区有茶园面积达到4400亩,其中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达到3800亩。
普陀佛茶生产历史悠久,普陀山种茶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或五代十国时期,据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始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论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曰:“木岩茶至上、六后,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普陀佛茶被列为贡品。2010年,普陀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佛茶之乡”荣誉称号。
土壤地貌:舟山地貌类型为海岛丘陵,多数岛屿在200米以下。最高峰为桃花岛对峙山,海拔544.3米。岛屿的地貌构造为高丘—低丘—平原—滩涂—海域,以舟山岛最为典型。高丘(300—500米),占6%,坡度在30—40度,土层薄,多裸岩;低丘(50—300米),占61%,地势低缓,土层较厚,红壤发育,边缘海蚀地貌发育;平原占30%,主要是海积平原,少部分为海积、冲积共同作用形成的平原,发育水稻土。海岸以淤泥质为主,基岩次之,沙质、砾质占少数。前者分布在群岛内侧,以2—3‰的坡降向海域延伸,形成广阔的潮间带,基岩海岸分布在小岛四周及各岛的岬角,海蚀地貌发育。
水文情况:舟山市水文情况复杂,境内无大水系,地表水系不发育,多源自丘陵腹地,呈放射状蜿蜒入海。水系受海岛规模影响,流程短,汇水面积小,受暴雨影响,水位暴涨暴落,易引发山洪等自然灾害。海岸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潮,潮流以往复流为特征,涨潮流向西,落潮流向东,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海水的潮汐及台风巨浪作用对岛屿海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潮间带地段。
气候情况:舟山群岛的气候类型为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丰沛。全年多大风,春季多雾,夏秋季多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气温年平均15.8—16.7℃,自西南向东,向北递减。8月最热,月均温26.8—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5.0—5.4℃。日照年平均为2024.5—2262.1小时。夏季日照时数占全年33—35%,冬季占19—20%,春秋季各占21—27%。太阳辐射年平均111.5—117.8千卡/平方厘米。辐射量以7—8月最多,14.4—15.5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6千卡/平方厘米。降水年平均921.6—1318.8毫米,年相对降水变率在13—16%,降水的季节分配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9月。月平均雨日4、5、6月为多,15—17天,最多年份22—25天。年蒸发量1225.9—1374.2毫米,7、8月最大,月平均可达156.9—190.8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