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当归
哈达铺当归是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哈达铺当归,是甘肃省宕昌县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宕昌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古宕昌国时代。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当归、大黄、党参、红芪为主的“四大家药”种植格局。哈达铺当归根系肉质呈圆锥状,归形端正美观,归头粗大,归身长而肥壮,侧根少而均匀;鲜归切面米白色,干归导管组织排列成菊花状,呈淡黄色,髓心小,油滴明显,皮层薄,质地细密紧实,口嚼无渣,气味浓郁深厚。2011年09月1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哈达铺当归”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哈达铺当归产地主要位于宕昌县北部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交错边缘地带。东经104°01′—10448′,北纬33°46′—34°23′,海拔2000—3000米,地形由东向西逐步走高,东临礼县,南接宕昌县临江,西北环接岷县。区域内有哈达铺镇、阿坞乡、理川镇、八力乡、庞家乡、南河乡、何家堡乡、木耳乡、兴化乡、车拉乡、将台乡、贾何乡、城关镇等十三个乡(镇),176个行政村,区域面积1456.1平方千米。2009年,哈达铺当归种植面积6000公顷,产量达2.25万吨。2011年,哈达铺当归种植面积9.2亩,产量达2.3万吨。2014年,宕昌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当归7.2万亩。
宕昌有“千年药乡”之称,是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四大宗药材的原产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古宕昌国时代。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当归、大黄、党参、红芪为主的“四大家药”种植格局。当归野药变家种,早于汉代,相传三国时期蜀将姜维在宕昌一代拒魏,曾捎当归给其远在天水的母亲以示思念之意。当归远在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北魏封宕昌王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这一年,梁弥博就把当归作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肖衍,这是宕昌当归见于历史记载的最早文字。中国现存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汉代医简》、《居延汉简》等史书中都有当归的记载。唐代,苏敬编著的《新修本草》里面说,当归今出宕州最良,多肉少枝气香。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岷州当归最佳”。1961年前,宕昌县属岷县管辖,哈达铺、理川与岷县接壤,而岷归品质最好者为理川、哈达铺所产。1984年,宕昌所产当归、大黄、红芪、党参均获外贸部“出口荣誉证书”。2005年,宕昌哈达铺当归生产基地通过国家GAP生产基地认证。2009年,哈达铺当归产品通过甘肃省农牧厅专家初评,报农业部特批。
土壤地貌:甘肃省宕昌县地域内土壤主要为黑钙土、黑壤土红褐土,土质以壤土或沙壤土为主,质地疏松、透气保水力强。富含钾、钙、磷、镁、锌等多种元素,有机质含量在1.2%以上,pH值为7.2—8.0,土壤中没有任何农药残留超标的重金属离子,极适宜当归的生长发育。种植的当归气味浓烈、质地细密、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优良。
水文情况:宕昌县属高寒阴湿气候,自然降水充足,境内岷江河上游支流为主要河流。区域内年降水600—750毫米,足够当归生长需水,加之当归生长忌淹水,无需灌溉。
气候情况:宕昌县年太阳总辐射量127.2—132.3千卡/平方厘米,生长季总辐射77.6—80.4千卡/平方厘米,达年总辐射的60%以上,日照总时数2260—2370小时,平均气温2.7—5.1℃,6—8月平均温度19.2℃。在当归根茎膨大期,光照充足,温差大,完全满足当归根茎形成期对温度和光照的需求,白天养分积累多,夜晚消耗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