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泉大米
米泉大米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米泉大米外在感官特征:米泉大米的唯一产地是有得天独厚的适宜水稻生长发育环境的米东区,其独特的水质、水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米泉大米的风味。米泉大米外观晶莹剔透,米粒饱满,色泽洁白鲜亮,米粒整齐,光洁度高,不含杂质,蒸煮时有浓郁的香味,做出饭粒晶莹油量结构紧密,胶质含量高、口感极佳、品味香醇,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内在品质指标:米泉大米在生产中保留了大米中绝大部分营养成分,避免了米中蛋白质、维生素的大量流失,烟酸0.20-0.27mg/100g,蛋白含量7.0-8.2g/100g,热量340-360千卡/100g,碳水化合物78-83%,脂肪0.30-42%,维生素B10.08-0.20mg/100g,维生素B20.12-0.20mg/100g,维生素E0.001-0.004mg/100g,米质无腹白,适口性好。另外米泉大米还含钙、磷、铁、钾、钠、镁、硒、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现在米东城市中心区所在位置明清时期就叫古牧地。古牧地,自古以来就是天山以北的游牧之地、耕战之地。唐代,庭州辖4县(金满-天山以北以东包括吉木萨尔、奇台、木垒、阜康至阿尔泰山以南广大地区;奇台、木垒、阜康至阿勒泰以南广大地区;蒲类-天山以东以北巴里坤、伊吾县、哈密一带;轮台-今乌鲁木齐市及其以北以西的米东区、安宁渠、五家渠、昌吉市一带,轮台县被专家们认为极有可能就在现今米东区境内的大破城、下沙河村交界处;西海-今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玛纳斯县一带),从公元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下游屯垦。公元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公元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设经略使,境内设有“孔目司”机构,专门负责征收丝绸之路北道往来的商税。乌鲁木齐及其以北地区在唐时为西域或天山以东以西最为重要的军政要塞,因此,自唐代起至清代均全力经营。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记录这段历史。
唐朝统治时期,这块大地呈现了一个空前平静而安宁的气氛。一个自西汉、东汉统一以来,重新为官、兵、民解决吃饭、生活问题的大时代到来了。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朝政府规定,凡是实行屯田的地区“上地五十亩,瘠地二十亩,稻田八十亩,则给一牛”。唐朝政府鼓励垦区种稻、分配耕牛的政策,在西域其他垦区不知是否推行过,但在轮台县驻地肯定是推行过的。因为这里不仅是汉唐时期的重点屯垦区,而且是汉唐时期的水稻栽培区,现在依然是新疆水稻的主产区。米泉的水稻种植史,自然而然成为古代西域水稻栽培历史的一个缩影。轮台县治下,“县属四村。村村都有农田”。《新唐书。吐番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禾就是稻谷,菽就是指麦、黍等农作物。由于泉眼四溢,水源充沛,人们自发得在房前屋后开挖稻地、菜地,农田一片连接一片,屯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到处呈现出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土著居民栽培水稻,以稻为粮屯垦于上述地区的内地军民也栽培水稻,以稻为粮。同时,内地军民还把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比如犁、耕牛、筑坝修渠技术等等带入西域,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五代、两宋时期,到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之后,战火再次连年复起,这里又成了战场,各族军民多年开垦的农田,再次沦为荒芜的牧场。
米泉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米东区三个乡镇,分别为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涉及49个中心村。米东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理坐标为东经87°06′-88°08′北纬43°44′-45°00′,海拔440米-450米,位于乌鲁木齐东北郊,距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15公里。东与阜康市相邻,西与昌吉市、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县相依,南连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相接,北与福海县相接。保护地面积10万亩,年产量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