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巴戟天
永定巴戟天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的干燥根茎,又名巴戟、鸡肠风等,中药名巴戟天,是中医常用的补肾壮阳、强筋壮骨药。其性微温,味甘、辛,归肾、肝经。具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等功能。巴戟天主产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福建省的巴戟天自1963年就开始进行野生转家种,以南靖、平和。武平、永定等地为主要产地,以家种为主。由于巴戟天种植在山坡地,因此,种植巴戟天时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在山坡地种植时多与松树套种。福建省在20世纪70年代邀请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先后对巴戟天进行了品种鉴定、快速育苗、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基本上解决了发展巴戟天的一些难题,使巴戟天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达38公顷,1981年产量达91吨。巴戟天为多年生藤状草本植物,根肥厚,圆柱形,呈结节状,直径1-2厘米,分支。外表灰黄色,具有不规则横纹,常因皮部缢缩而更为明显。质地坚韧,不易折断,横切面的皮部厚,淡白色,干时淡紫色,内有一个小而圆的呈圆柱形木心,有纵棱,灰色或暗褐色。小枝初时褐色,有小粗毛,后脱落、单叶对生,叶片呈长椭圆形,大小变异较大,长3-14厘米,宽2-6厘米;先端急短失或短渐失,基部钝形或浑圆;表面深绿,嫩时被粗毛,后脱落,叶缘有稀疏小睫毛;叶柄短,被毛;托叶膜质鞘状。4-6月开花。头状花序呈伞状排列,每一花序上有2-10朵花,排列于枝端,花序梗被黄色短粗毛;花萼倒圆锥状,先端有不规则的齿裂或平截;花冠肉质,白色,通常4裂,少3裂,花冠管喉部收缩,内面密生短粗毛;雄蕊与花冠片等数;子房下位,4室,花柱短而纤细。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东连南靖县,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西北与上杭县相连,东北与新罗区毗邻。全境东西最宽距离68公里,南北最长距离80公里,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县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属典型的中低山丘陵。全境群山起伏,大致以永定河为界,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是博平岭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中低山,西部属玳瑁山支脉。县内主要河流有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汀江干流。永定地处北回归线北侧、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温和,夏长而不酷热,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0.1℃,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霜期10天,年降雨量大多在1400~1800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1742.8小时。巴戟天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南亚热带雨林的藤本植物,对温、湿、光、风等因素有特定的要求,因而形成了具有“前阴后阳、上阳下阴”的生态学特性。外界的生态条件必须符合这种特定的要求,才能有巴戟天自然生存的可能性。巴戟天要求雨量较充沛、土壤较湿润的环境。但水分过多,往往引起根系腐烂甚至全株死亡。有些产区在较干旱的山坡或山顶种植,虽能生长,但产量不高。在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0%左右的地区,生长发育良好。干燥度适宜在1以下,不能超过1.23。巴戟天是深根性的作物,肉质根可深达土中1米以上,故要求上层厚度80-100厘米以上方能满足其根系生长的需要。永定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山地资源较好的满足了这些要求,是巴戟天的适生区域。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福建省永定县土楼巴戟天专业合作社申请对“永定巴戟天”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2年5月2日准予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