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留天山伊贝
巩留天山伊贝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巩留天山伊贝,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巩留县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巩留县地处逆温带地区,其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以及气候条件适合贝母等中药材的种植。巩留天山伊贝果实呈卵圆形,具六棱,棱上有宽翅,色泽均匀,果肉脆嫩,具有浓郁的中药香气,表面淡黄色或类白色,鳞茎呈卵圆形或圆锥形。2011年11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巩留天山伊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巩留天山伊贝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巩留县东部山区的莫乎尔乡、吉尔格郎乡和莫合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9′~106°4′,北纬28°30′~29°26′。2010年,巩留县挖新贝近1100吨,新增干贝10吨,干贝存量50吨,贝母种子10吨,仅贝母一项就为莫乎尔乡贝母种植户带来近3000万元收益。2011年,巩留县莫乎尔乡贝母种植面积已达到1.4万亩。2012年,巩留县种植贝母1.65万亩,鲜贝母产量2500吨,总产值达9000万元以上。2013年,巩留县贝母种植面积扩增到2万亩。2017年,巩留县库尔德宁镇贝母种植面积达1.8万亩。
巩留县莫乎尔乡人工种植天山伊贝贝母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栽培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选种、栽培、选地整地、田间管理、采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适用的栽培技术。由于莫乎尔乡党委、政府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又加之贝母价格的上涨,调动了全乡农牧民种植贝母的积极性,贝母种植规模快速扩大,全乡贝母种植由原来的小庭院、小面积种植走向了大面积、大规模种植。自2005年开始,巩留县对贝母种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展开研究,组织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伊贝贝母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等一批科技项目,并通过田间会诊、技术讲座、实地观摩、聘请技术专家现场指导、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网络服务等形式,将关键技术推广到种植户中,建立了贝母种植区、育种区、示范区、野种区等科技种植区域,不断提高农牧民种植贝母的科技水平,推动贝母产量和品质健康发展。2013年,巩留县出台一号文件支持发展贝母等特色种植业,调动了农牧民种植贝母的积极性。
水文条件:巩留天山伊贝生产区域四面环山,主要是天山雪水灌溉,富含多种矿物质,对巩留天山伊贝的独特品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巩留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主要由大吉尔格郎河水系、小吉尔格朗河水系和南山水系组成,有大小河流41条,年径流量11.17亿立方米。天山伊贝种植区雨量充沛,河流密布,水质洁净,排灌便利,没有重工业,水质资源保持良好,可保证巩留天山伊贝保护区的农业生产灌溉,水环境符合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
土壤地貌:巩留天山伊贝生产地域地处在天山之脉,位于巩留县东部山区海拔800~2200米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属高低山地貌类型。区域范围内土壤富含多种元素,以适宜贝母生长的黑钙土为主,腐殖质积累过程强烈,钙化过程明显。土壤呈暗灰色,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2%以上,质地多为中壤,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土壤中下部有明显的钙基层,pH值平均为8.0,土壤肥沃,适宜贝母生长。
气候特征:巩留天山伊贝生产区属于山地湿润气候,呈立体状分布。由于所处莫乎尔山间盆地和吉尔格朗山间盆地,具有特殊的小气候,冬暖夏凉,热量不足,无霜期短,降水丰富,草木茂盛,冬季有逆温带,终年无大风,气候生态属适宜贝母生长。1月均温-4.5℃,7月均温17.3℃,最低气温-36℃,最高气温37℃,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378毫米,中山地可达700毫米,年均蒸发量1437.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472.6小时,>10℃有效积温3061.8℃。无霜期平均始于5月4日,最早为4月4日,最晚5月30日,平均止于9月21日,最早9月1日,最晚为10月9日,无霜期保证率80%的年份,可保证128天左右。年平均风速2.0米/秒,生产区全年盛行东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