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南紫苏
桦南紫苏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桦南紫苏,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桦南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有特殊芳香味,株高60~150厘米,茎呈四棱形、直立、紫色或绿色;叶片呈宽卵形或圆卵形、单叶对生,先端突尖或渐尖,边缘有粗圆锯齿;紫苏籽细小、为咖啡色、千粒重1.8~1.9克,籽可榨油。外在感官特征:桦南紫苏叶片呈绿色或紫色,卵圆形,皱缩卷曲,质厚,有芳香气味,味微辛;桦南紫苏籽呈卵圆形或类球形,表面咖啡色,基部稍尖,直径约1~1.3毫米,果皮薄而脆,易压碎,油性较大,嚼之有油腻感,味辛温。桦南紫苏叶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具有低糖、高纤维、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等特性。桦南紫苏籽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大于18%。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桦南紫苏”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桦南紫苏地域保护范围为桦南县所辖桦南镇、土龙山镇、孟家岗镇、石头河子镇、闫家镇、驼腰子镇、梨树乡、大八浪乡、金沙乡、明义乡等10个乡镇,192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9°55′~131°16′,北纬45°51′~46°31′。2016年,桦南紫苏地域保护范围面积13333公顷,紫苏种植面积8000公顷,年产紫苏叶4000吨、紫苏籽12000吨。2018年,桦南县有10万亩的紫苏种植面积、近500户的紫苏种植户、年产紫苏籽10000吨。
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紫苏栽培史。1994年前,桦南紫苏只有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2017年,桦南林区已经成为东三省集中种植桦南紫苏面积最大的地区,被誉为“紫苏之乡”。2018年,桦南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把紫苏种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与东北农业大学、某食品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了产业化企业,由卖“原字号”转化为精深加工,将“紫苏”打造成绿色产业、生态产业。
气候情况:桦南县地处中纬度,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形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暖热多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2.8℃,无霜期12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10℃积温为250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342小时,尤其是6~8月,日照时间平均每日可达12~15小时,夏季夜间不低于10℃,白天不高于30℃,正好能满足紫苏生长最佳温度。这种多光照、强辐射,雨热同季的气候优势,有利于紫苏营养成分的积累。
地形地貌:桦南县地形由东向西北逐渐倾斜,东部山脉纵横,地势较高;中部丘陵漫岗,绵延起伏;西南部低缓,平原洼地交错。这种丘陵漫岗耕地,利于阳光的辐射和涝时积水的排出,适宜紫苏的生长。
水资源:桦南县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泡沼密布,有倭肯河、七虎力河、八虎力河等河流,总长度504千米,河网密度为0.11千米/平方千米,年均流量6.2亿立方米;有塘坝16座,可控制水量1.2亿立方米,占地表径流的42.8%(按80%保证率);有向阳山水库、共和水库等大中型水库7座。水源无污染、水质好,利于紫苏生产期灌溉。
土地资源:桦南县域4415.6平方千米土地中,耕地342.49万亩,其中旱田282.49万亩,水田60万亩。土壤共七个土类:暗棕土、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泥炭土、水稻土和沼泽土。在全县耕地中,白浆土约占31.5%,主要分布桦南县东部、北部低山丘陵延长地带和中部丘陵漫岗区的坡地上;黑土约占34.5%,主要分布在桦南县中部丘陵漫岗区和西部、西南部平原区地势较高的漫岗下部;暗棕土约占7.1%,主要分布在桦南县东部、北部低山丘陵区,这几种类型的土壤适合紫苏的生产,并利于有机质的沉淀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