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半细毛羊
凉山半细毛羊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凉山半细毛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家畜生长。凉山半细毛羊,宰杀后,肌肉丰满紧密、有坚实感、颜色鲜艳、光泽润滑、水嫩多汁、红色均匀,用手触摸湿润不粘手、肌纤维韧性强、有弹性,胴体表面被覆一层薄薄的白色、均匀的脂肪分布,无膻味。煮沸后的羊肉汤澄清透明,羊脂团浮聚于汤表面,香气四溢,风味十足,具有鲜、香、浓等特色。2012年8月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凉山半细毛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凉山半细毛羊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所辖的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美姑、雷波、越西、甘洛、喜德、冕宁、盐源13个县472个乡镇2949个行政村5512个村民小组。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2′00″-108°04′00″,北纬26°03′00″-29°18′00″。2012年,凉山半细毛羊保护面积2694平方公里,生产面积1536平方公里,年存栏187万只,年产量154万只。
凉山半细毛羊培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为细毛羊改良阶段:引进新疆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并在全州推广。196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始从国外引入边区莱斯特以及罗姆尼等半细毛羊与细毛改良后代羊进行杂交组合试验。1974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改良羊5.8万只,并逐步建立了多个州属和县属种羊场。198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半细毛改良羊达11.85万只。1986年,国家科委、农业部将培育48-50支粗档半细毛羊新品种连续纳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由凉山州畜牧局主持,组织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等进行联合攻关。199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功育成了凉山半细羊新品种,存栏11万余只,其中特一级公母羊达到5190只,等级羊达到35237只,基础母羊达到45958只。2007年,凉山半细毛羊存栏22.31万只,其中特、一级羊14.5万只,并在州内外广泛推广,其适应性和杂交改良效果良好。2009年10月,凉山半细毛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命名。
地理特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接川西北山原和山地,靠雅安、甘孜两市(州),南至金沙江河谷,接攀枝花市,东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东北低与乐山、宜宾两地接壤。地理处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度带,西跨横断山系,地貌轮廓较为复杂多样。州内的山脉大都呈南北走向,从西北到东南的分布是:柏林山、鲁南山、锦屏山、牦牛山、螺吉山、小相岭、大凉山、小凉山。州内以山地为主,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地、山原、高原面积共有565.18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93.6%,其中属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的山地面积为535.05万亩,占全州幅员面积的88.5%。凉山半细毛羊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4000米的地区幅员面积500.96万公顷。全州天然草地面积241.16万公顷,是耕地面积的7.48倍,可利用面积198.71万公顷。草地规模既有高山成片草地,也有村庄附近的零星草地,全州共有成片草地3504块,面积215.51万公顷,占草地面积的89.36%,草地共有13类,33个组,93个型,天然草地植物多达155科,782属,2106种,其中草本植物有1909种,占草地植物的90.6%,饲用植物约占75%左右。
水系:凉山彝族自治州内主要江河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干流,金沙江水系流经州内会理、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和雷波等6个县,州内全长598.7公里,流域面积2.489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尘河,鲹鱼河、黑水河、西溪河、溜筒河、水洛河。雅砻江水系流经木里、盐源、冕宁、西昌和德昌,州内全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安宁河、理塘河、卧落河、孙水河。大渡河水系州内全长35公里,流域面积452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泥日河汇入。凉山州境内水系纵横交错,流域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2条,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达160条。
气候条件:凉山彝族自治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1-19.3℃,≥10.0℃的有效年积温2380-6352℃,年日照时数1227-2603小时,太阳辐射量91.8-145.5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01-321天,年平均降雨量796-1164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