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青稞
甘孜青稞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甘孜青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势北高南低、中部突起,河谷深切,山川平行相见,现代冰川发育。土壤属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高山土壤群系,以褐土、棕壤为主,pH值5.0-7.5,自然肥力水平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速效养分低,熟化程度低,土层薄,坡度大,热量不足,适合青稞生长。甘孜青稞根系较多;茎直立、空心,表面光滑,呈绿色,成熟后黄色;叶厚而宽,叶色较淡;种子大而饱满,籽粒裸露,与颖壳完全分离,有椭圆形、菱形和锥形等,颜色多种多样,有黄色、绿色、褐色、紫色及黑色等。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甘孜青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甘孜青稞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等17个县。地理坐标为东经97°22′00″-102°29′00″,北纬27°58′00″-34°20′00″。2001年,“青稞原原种基地建设”通过农业部验收,每年可提供青稞原原种和良种20-30万吨。2013年,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青稞保护面积50万亩,年产量8.17万吨。2015年,甘孜青稞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产值达2.5亿元。
甘孜青稞历史悠久,是甘孜州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据《甘孜州志》记载:“1978年,在巴塘(隶属甘孜州)考古发现前2世纪黄河上游青海、甘肃文化色彩的古墓遗书,《隋书附国传》中有‘土宜小麦、青稞’的记载,甘孜州培育青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400年以上。”甘孜青稞伴随着甘孜人民的酒文化流传了上千年。2002年,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批准立项,该项目已完成各项建设内容,于2005年通过省农业厅验收。
品质特性:甘孜青稞根系较多;茎直立、空心,表面光滑,呈绿色,成熟后黄色;叶厚而宽,叶色较淡;种子大而饱满,籽粒裸露,与颖壳完全分离,有椭圆形、菱形和锥形等,颜色多种多样,有黄色、绿色、褐色、紫色及黑色等。营养价值:甘孜青稞总淀粉≥52克/100克,维生素E≥1.0毫克/千克,远高于平均含量,对促进人体健康发育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