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麻鸭
西林麻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西林麻鸭在西林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下,经本地群众长期不断自然选育而成。其肉质品位高,具有肉质细嫩、皮下脂肪少、肥而不腻、清甜可口、味道鲜美,无膻味的品质特点。近年来,西林麻鸭年饲养量平均在50万羽以上,凭借悠久的养殖历史、优良的品质和逐年扩大的养殖规模,该县被誉为“麻鸭之乡”,在区内外享有声誉。2003年通过自治区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定,被确定为广西小型优质肉用地方品种,2008年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被列为全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西林麻鸭以其独特的饲养环境和粗放式的喂养,造就了其独特的品味。西林山多林密,溪流纵横,群众各户散养麻鸭,麻鸭从小放养在田间,溪、河流水间,一般早上放鸭前和傍晚牧归后各用稻谷或玉米饲喂一次,其余由鸭子在野外自由觅食,主要以青草、田螺、鱼虾、昆虫为食。近几年来,西林县顺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加快走特色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着力打造节粮型山地水乡西林麻鸭养殖区,铸就“西林麻鸭”品牌。据统计,2012年全县西林麻鸭出栏60万羽,产值约5000万元,力争到2015年末年出栏“西林麻鸭”100万羽,产值近1亿元。
西林麻鸭有悠久的历史。2006年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西林驮娘江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这些古人类逐步演化成为西林地域原住居民壮族的祖先濮人。濮人在8000年前就学会稻作,在稻作生产中从原鸡、候鸟的活动的规律中掌握物候变化,促进稻作的生产,收获丰足的粮食,用富余的粮食驯养野鸭变成家禽获取食物,而稻田十分适宜于麻鸭的饲养与繁殖,经过自然选择和人为选育,不断繁殖进化延续至今,逐渐造就了今天西林麻鸭独特品质。西林壮族人在悠久的西林麻鸭饲养历史中,形成了固定的西林麻鸭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西林壮族人过节都要杀西林麻鸭祭祖和吃鸭肉的习俗。有杀麻鸭待客、往来赠送麻鸭蛋的礼节,贵客来临要杀麻鸭,贵客离开要赠送麻鸭蛋。还有食用麻鸭蛋的禁忌,贵客第一次来家的第一餐饭不能煎、煮麻鸭蛋,认为这样会友谊不长。而在西林民间传说中,还有壮族先民用麻鸭到河里淘金砂的方法:收购大量麻鸭放到出产金砂的河里,几个月后宰鸭从鸭胃里找出金砂。据西林那劳岑氏家族心口相传,清云贵总督岑毓英和两广总督岑春煊父子俩非常喜欢西林麻鸭。岑煊总督曾赋诗一首“席间一试麻鸭味,半夜醒来口留香。”还将西林麻鸭制成腊鸭作为贡品上供朝廷;岑毓英在云南征战时期,每年让族人收购西林麻鸭,送到云南犒劳部属和将士,西林麻鸭的名声通过各地将士传扬桂滇黔三省。由于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西林麻鸭一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一直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编写的《西林县志》才有西林壮族群众养鸭的记载。民国22年(1933年)《广西年鉴》记载“西林县年产鸭55000~65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