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中国 / 丁嘴金菜
丁嘴金菜 “品牌守护者计划”
丁嘴金菜,又称丁庄大菜或黄花菜,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的地方特产,享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该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丁嘴金菜品质卓越、口感独特。丁嘴金菜的植株在夏末开花,采摘后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干制后的金菜色泽黄亮,条长粗壮,肉质饱满,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如蛋白质、糖类、维生素C以及矿物质等。当地农民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种植技术进行培育,产出的丁嘴金菜不仅在当地颇受欢迎,还远销国内外市场,是宿豫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动了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此外,丁嘴金菜也因其营养价值高、药食同源的特点,在民间享有“健脑菜”、“忘忧草”的美誉,深受消费者喜爱。
江苏 宿迁 宿豫 丁嘴镇
东经118°19′北纬33°56′

丁嘴金菜

地域特色“农品牌”

丁嘴金菜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丁嘴金菜,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丁嘴金菜即黄花菜,又名“丁庄大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鲜质嫩,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需的养分。丁嘴金菜花大肉厚,粗壮整齐,长短均匀,色泽淡黄,干而光泽,紧实柔软,久煮不烂,微带脆感,风味独到。丁嘴镇为中国黄花菜四大主要产区之一,当地金针菜栽培技术好,蒸制加工技术精,生产出的黄花菜质量佳。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丁嘴金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丁嘴金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东经118°30′20″-118°35′42″,北纬33°49′37″-33°54′14″之间,覆盖丁嘴镇辖区内的丁嘴、继先、登山、倪牌坊、岔河、德高、周夏、莫庄、丁长庄、丁庄、苗冲、继章、张新庄、储嘴等14个行政村(居),总面积5000亩。2016年,丁嘴金菜年产量750万公斤,年销售额4500万元左右。2017年,丁嘴金菜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萱草,宿迁当地人俗称金菜。据民间传说,古时宿迁丁嘴地势低洼,常遭水灾,名医华佗曾在此用针灸为民治病,教人栽种萱草花使用,防病强身。萱草花很像华佗用的金针,人们为了感激和纪念华佗,就把栽培的萱草花叫做金针菜。据历史资料记载,宿豫区丁嘴镇从汉代开始种植黄花菜,其栽培加工制作技艺在丁嘴镇流传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宿迁《万历志》中记载,宿迁自古以来是中国著名的金针菜产区,早年曾作为贡品,并沿古运河行销南北。据文献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宿迁黄花菜种植面积为5.3万亩,总产量为525万斤。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流通渠道受阻价格跌落,第一次出现毁菜种粮的现象,至1949年时全县只剩1.4万亩。以1949年为基础,1955年为宿迁黄花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种植面积达2.1万亩,后来受某些历史原因影响,1963年猛降到0.34万亩,出现第二次毁种。1964年至1973年十年间,回升到1.2万亩。1974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出现第三次毁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宿迁黄花菜才得到恢复和稳步发展,1983年时全县达2.3万亩。金针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纯手工采摘、蒸馏、晾晒,劳动强度大,采摘期又在6-8月高温多雨的季节,品质受天气影响较大,加之七十年代末时价格又不如蚕茧,开始出现了“田改桑”,这便是丁嘴金菜的第四次“历劫”。雪上加霜的是,八十年代初期,“分田到户”让农村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打工,农村留守的多为孩童和老人,仅剩农户零星种植,并且直至2011年时,全区也仅剩1000余亩。1982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果品南北货实用手册》中写道:“黄花菜产量以湖南最高,质量以江苏最好,尤以江苏宿迁产品条子粗壮而长,色泽黄亮,肉质紧实柔软,品质特佳。”

感官特色:丁嘴金菜鲜菜呈黄绿色,条长16厘米以上,色泽均匀,3条纵沟明显,有淡淡清香,蒸煮后清香浓郁。干金菜色泽金黄,顶端呈棕黄色,色苞呈自然皱褶,手感柔软,有韧性,有蜜香味,蒸煮后微甜味鲜。理化指标:丁嘴金菜干菜水分≤15%,蛋白质≥11%,糖≥38%。

品牌荣誉

立足好产品,荟萃品牌知名度
  • 2016年03月31日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丁嘴金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说一说

发个说说+
更多+
丁嘴金菜还没有说说/动态哦~

猜你喜欢 ^_^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