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雪菜
鄞州雪菜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鄞州雪菜,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鄞州出产雪菜制品历史悠久。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腌制雪菜都是鄞州地区百姓世代相传的手艺,自古以来就有“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的说法。其中,鄞州邱隘出产的雪菜因其色泽黄亮、食之生津开胃,深受人们的喜爱。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鄞州雪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鄞州雪菜在鄞州区境内都有种植,主产地分布在邱隘、五乡、东吴、下应、首南、姜山、横溪、云龙、瞻岐、咸祥、塘溪、章水等十二个镇(街道)。产地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1°08′—121°54′,北纬29°37′—29°57′之间,面积780平方千米。种植产地多系鄞东南一带。
2008年,鄞州雪菜种植面积1.8万—2万亩,鲜菜5.25万吨,雪菜制品3.72万吨,总产值1.5亿元,有20家雪菜加工企业(其中3家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
2010年,鄞州区种植雪菜面积2万亩(其中企业基地达1.2万亩),总产鲜菜6万吨,腌制咸菜原料产品4.25万吨,雪菜加工企业发展到25家。已开发出盐渍雪菜、笋丝雪菜、雪菜原汁等多种加工产品。
据史料记载:鄞州雪菜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明代鄞县诗人屠本畯在其《野菜笺》一书中写道:四明有菜名雪里蕻、头昔蓄珍莫比雪深,诸菜冻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 清人汪濒在《广群芳谱》中写道:“四明有菜,名雪里蕻,雪深诸菜冻损,此菜独青。”清光绪《鄞县志》中李邺嗣的《贸东竹枝》词中也记有:“翠绿新薤滴醋红,嗅来香气嚼来松,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等赞咏雪菜的诗句。 20世纪30、40年代,鄞州雪菜就已远销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但由于运输保质等原因,销售市场比较狭窄。 改革开放以后,鄞州雪菜产业的市场覆盖迅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初,由鄞州邱隘镇的邱一村、邱二村率先开发雪菜软包装产品和雪菜原汁等制品后,各地竞相仿效,办起了雪菜加工企业,加工企业的兴办,促进了全区雪菜业的发展,使雪菜的种植、腌制、加工、销售成为一体,雪菜生产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经济效益倍增。 自2003年起,鄞州区注重雪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全区常年雪菜种植面积的83%认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雪菜加工产品已达十多种,产品除销往江、浙、沪地区和北京、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外,还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国家。 2017年12月2日,2017“美丽鄞州”欢乐游系列活动之第五届雪菜文化节在宁波市鄞州区雪菜博物馆拉开帷幕。本届雪菜节将非遗雪菜文化与互联网新模式相融合,不仅把“鄞州雪菜”送到了更多老百姓的餐桌,也让鄞州雪菜文化有了更广泛的展示与传播。
形态特征:鄞州雪菜主栽品种为鄞雪18号,株高47.5—49.5厘米,株型直立且紧凑。分蘖性强,成株有分叉35个左右。叶绿色、倒卵形,长48—49.5厘米,宽10.5—11.5厘米,叶缘大锯齿嵌小锯齿,缺刻自叶尖至叶基由浅渐深,叶下部全裂,有小裂片3—5对,沿叶缘有一圈紫红色条带,叶面较光滑,无蜡粉和刺毛,叶柄浅绿色,背部有棱角,柄长10—15厘米,宽12—14厘米,厚0.5—0.7厘米,单株有叶片280—310张;单株重1.35—1.55千克。 鄞雪18号特性迟熟,从播种到采取171天;耐寒性强;单产水平高,一般亩产可达5000千克左右;抗病性强,即使在2002年雪菜病毒病大流行年也未见病;加工性状好,由于植株梗多叶片少,精加工成品率比本地品种高11%;品质好,有香味。 品质特性:雪菜腌制的咸菜具有以下特色:一是色泽黄亮,清香可口;二是清脆无硬梗;三是无论炒、煮、炖、蒸、拌、作配料、汤料皆鲜美上口,故有“邱隘咸鸡”之美称,尤其是做鱼类、油腻类菜肴时,咸菜是不可缺少的配料,如“咸菜黄鱼”、咸菜汁炖鲫鱼”是宁波地方名菜;四是它的微酸能生津开胃,在炎热酷暑,咸菜汤则是家常汤料,宁波人极为喜爱,故有“三天不吃咸菜汤,脚骨感觉酸汪汪”之说;五是无农残,雪菜种植期间除秧苗期防治1—2次蚜虫外一般不需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