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汉唐文献多称为“安石榴”,别名丹若、沃丹、冉若、金罂、金庞、天浆、若榴、涂林等,原产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亚地区。
石榴的最早记载见西晋时代陆机的《与弟云书>和张华的《博物志》,均云由张骞引自西域。西晋的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张华的《博物志>云:“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涂林是梵语石榴DAYIVA的音译)。”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8年,这就说明,石榴是在两千年前的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所以古人曾有“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唐代元稹),“乘梯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汗苑栽。”的诗句。梁元帝《咏石榴》诗中的“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正确地反映了这一史实。石榴引种初期,石榴主要栽于京城长安附近御花园的“上林苑”和骊山的温泉宫(今华清池)内,是供皇子后妃观赏的。这就是最早的临潼石榴。
关于临潼石榴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时,将一块红色的宝石失落在骊山脚下。有一年,安石国王子打猎,在山林里看到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急忙把它抱回宫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鸟得救后,为了报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远万里,将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的御花园,不久就长出一棵花红叶茂的奇树,安石国王便给它赐名“安石榴”。
新中国成立后,临潼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石榴的发展。据1959年10月9日的《西安日报》报道:“驰名中外的临潼石榴,解放几年来年年丰收,今年又获大丰收,年产80多万斤,比上年的39万斤超产一倍多。商业职工把收购点搬到地头,就地收购、包装、调运,已给本市及长安等县供应鲜石榴21万斤,北京、天津人民现在也吃到了临潼出产的石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潼石榴又获得新的生机,“七五”计划期间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石榴生产基地。
早在1985年,临潼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把石榴生产作为振兴临潼的突破口,并列入“七五”计划。以后的几年间,通过临潼区政府、农林局、区科技局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至1990年,面积由1986年的5000亩发展到2.1万亩,产量由50万公斤提高到500万公斤,五年内,部、市、区和街办给基础投资建设资金30万元。“八五”期间延伸到韩峪、斜口、代王等六个乡镇街办,形成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10千米的石榴林带。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5000万元。
2017年,临潼区石榴栽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鲜果8万吨。建成高标准优质石榴示范园15个,制定了临潼石榴生产的地方标准。拥有石榴酒、石榴饮品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鲜果2万吨。从事石榴生产销售的企业、专业合作社30余家,石榴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培育了丹若尔、秦俑、红石榴等加工品,百福瑞、林彤、临绿、临研等鲜果省市级知名品牌15个。
近年来,临潼区加快石榴产业发展,坚持以品牌建设为突破,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石榴政策性保险为保障,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推进石榴产业转型升级。做强一产,实施临潼石榴基地东进南扩,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进行老园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壮大石榴产业;做优二产,进行石榴加工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价值空间;做活三产,创新石榴+旅游等产业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