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山羊
美姑山羊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美姑山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美姑山羊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发现的一种高繁山羊类群。该品种是通过引进的两种山羊(一种称为九尔子羊,另一种称为马羊)与本地山羊杂交,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群众的自发选育而逐渐形成的。该山羊类群耐粗饲,生产性能明显高于本地山羊,特别是繁殖率高,在中国山羊品种中尚属罕见。美姑山羊肉中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此外富含17种氨基酸,氨基酸的总量高达22%。2010年3月2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美姑山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美姑山羊地理标志畜产品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所辖的36个乡镇291个村。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3′—103°29′,北纬28°02′—28°53′。2009年,美姑山羊的存栏量已经是原来的100多倍,养殖的总数量有5.9万多只,年出栏量有1万只,给养殖户带来的收益超过500万元。
美姑县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聚居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山羊是彝族人民在婚丧嫁娶、毕摩法事、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招待贵客时必需宰杀的牲畜,它的地位仅次于牛。由于山羊兼具了“偶蹄四肢”和皮毛可利用、肉质细嫩鲜美等食用贵重动物的特征,且其个体适中,价格较牛更容易让广大彝族人民能够承受,因此,使用范围比牛广,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彝族人民家家户户历来都有饲养山羊的习惯。20世纪90年代初,美姑县畜牧工作者在以县境内巴普镇俄普村为中心区域一带的地域范围内发现了一种高繁山羊类群,暂定名为美姑山羊,其形成历史近30余年。据调查,美姑山羊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美姑县巴普镇俄普村一带驻地彝民族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和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下饲养的山羊逐步培育形成的。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地域封闭、水草丰茂、土地肥沃、人丁兴旺、人多地少,除耕地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牲畜放牧用地,因此,该村除极少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能饲养1-2只山羊外几乎没有饲养其它草食畜。在山羊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农户只能将山羊关在圈里同猪一起喂养或将山羊用绳索套牢牵至耕地附近进行拴牧和牵牧,由此逐渐形成了以圈养为主的山羊生产模式。由于放牧场地有限,每家每户饲养的山羊数量也有限,少量的饲养使农户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使当地的山羊得到了精心的饲养,生产性能不断得到提高。在生产过程中偶尔出现的一些一胎两羔,甚至多羔的山羊母体和后代羊不断被农户长期留养,如此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群众自发选育,农户自发将产双羔以上的公、母羊作为种羊再进行选育、培育,逐渐形成了具有繁殖率高、前期生长发育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性情温顺宜圈养、饲养效益高等特色,并深受当地养殖农户喜爱,生产性能稳定的地方优良山羊类群—美姑山羊。由于美姑山羊的饲养较为简便,没有什么特殊的条件限制,特别是美姑山羊黑色、光亮的被毛特征迅速受到了广大彝族人民的欢迎。美姑山羊很快成为当地彝族在传统的过年过节、迎亲嫁娶等喜庆的日子里赠送亲友的珍贵畜种,收到美姑山羊这一贵重礼物的亲友也倍加珍惜和爱护这一畜种而予以精心喂养,使得美姑山羊的饲养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美姑范围内形成了特有的地方山羊类群。
美姑县境内山岭连绵,异峰叠起,大部份为高山谷地,最高海拔的大风顶为4042米,最低海拔640米,海拔高差悬殊很大,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4℃,日温差较大。常年日照充足,年日照1790.7小时,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6毫米,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分布不均。冬季长达135天,年均霜期125天。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性情温顺、繁殖率高、屠宰率高、胆固醇含量低、肉质好的美姑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