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白山羊
崇明白山羊是上海市崇明区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崇明白山羊,上海市崇明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崇明白山羊,是崇明区特定水土条件下孕育而成的特产。崇明白山羊属皮毛肉兼用型品种,体型中等偏小,体格健壮,具有适应性强、繁殖率高等特点,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被命名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系全国重点保护和发展的家畜品种。崇明白山羊,毛洁白而富有弹性,是制笔的好原料,崇明白山羊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冬令御寒助暖抗病延年的滋补佳品。
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崇明白山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它东濒浩瀚东海,南与上海市宝山区、浦东新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西接长江,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崇明白山羊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1°51′15"的崇明区,包括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三岛陆域总面积为1411平方千米,其中崇明岛1267平方千米,长兴岛88平方千米,横沙岛56平方千米。
2008年,崇明白山羊主产区三星地区白山羊年饲养量达4.5万头,年出栏量2.5万,年养羊总收入1200万左右。
2009年,崇明白山羊的饲养存栏量均超过30万头,全年出栏肉羊25万头左右。
2011年,崇明白山羊饲养量在40多万头,年上市20多万头。
据有关文献记载,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县范性所修的《崇明州志》,最早记载了“崇明白山羊”养殖情况。 民国时期,养羊已经成为崇明农民普遍从事的家庭副业。 经历次修志,1990年对崇明白山羊有了更详细的记载。 据崇明县志(1949—1988卷二自然地理p91)记载,崇明白山羊属长江三角洲地方羊种之一,是在崇明特定水土条件下孕育而成的特有地方良种,是崇明传统特产之一和优质农产品。 1978年,崇明被国务院定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生产基地。 本地品种“崇明白山羊”虽肉质鲜美,但身材娇小,长得慢。同样是饲养一年,体重个头是外地山羊或绵羊的一半,本地农户靠养羊卖钱,收入菲薄。 20世纪80年代开始,崇明本地白山羊陆续和外来波尔羊杂交,本地农户更乐意养个头大、产量高的外来羊或者杂交山羊,正宗的本地白山羊越来越少。经过数年无序杂交,本地品种退化较为严重,除了位于崇明的几家崇明白山羊原种厂,要觅到正宗的崇明白山羊,越来越不容易。 200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把崇明区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2005年,随着建设崇明为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区总目标的确定,崇明白山羊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2007年开始,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张德福主持《崇明白山羊优良种质的选育与保存技术研究》,走遍崇明大小村落,挨家挨户摸排正宗白山羊,为崇明白山羊的选育扩繁和健康养殖,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崇明白山羊品系基因中约75%的独特密码被破译,据此可以基本辨识崇明白山羊是否纯良。
品质特性:崇明白山羊是在崇明岛特定水土条件下孕育而成的特产。崇明白山羊属皮毛肉兼用型品种,体型中等偏小,体格健壮,具有适应性强、繁殖率高、肉质特别鲜美等特点,其体型不大,但肌肉丰满,浑身雪白,毛质柔软而富有弹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崇明白山羊全身是宝,其羊毛洁白而富有弹性,未经阉割的幼龄公羊颈背部的领鬃毛称为“细光峰”,毛长、直、尖、弹性始终如一,更是制造高级毛笔及机密仪器刷子的特种原料,被列为世界笔料毛的珍品,其羊肠又是制作医疗手术用缝合和乐器弦线的上佳原料。 外貌特征:崇明白山羊体型中等偏小,头较长直,颌下有长须,部分有肉垂,被毛纯白,公羊角粗长、向后外倾斜、呈八字形,母羊角细短,耳直立灵活,鼻梁平直。 体型特征:崇明白山羊初生重为0.96千克-1.30千克,12月龄公羊体重15千克-17千克,12月龄母羊体重16千克-18千克;成年公羊体重30千克-33千克,成年母羊体重21千克-26千克;成年公羊体长为73-83厘米,成年母羊65-75厘米;成年公羊体高为45-65厘米,成年母羊35-55厘米;公羊胸围为78-82厘米,成年母羊65-75厘米。 性状特征:崇明白山羊性成熟早,公羊初配月龄为10—12月,母羊8—10月。可常年发情和配种,二年产三胎,母羊产羔率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