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早茶
宜宾早茶是四川省宜宾市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宜宾早茶,四川省宜宾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小区气候,宜宾的茶树在相似、同纬度主产茶区发芽早,采期长,其鲜叶嫩度高,芽毫披露,制成的茶叶香高味爽,加之采摘及时,制作精良,上市快,因而形成了“早、嫩、快、好”的四大特色。宜宾早茶(绿茶)外形扁平挺直秀丽,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栗香馥郁,汤色嫩绿鲜亮,滋味鲜爽甘醇,叶底嫩绿明亮。主栽品种为“早白尖五号”、福选九号等。2010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宜宾早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宜宾早茶产于四川省宜宾市辖区内的屏山县、宜宾县、高县、筠连县、江安县、珙县、长宁县、南溪县、兴文县、翠屏区等9县1区的123个乡(镇)991个自然村,在宜宾市600米以下中低海拔高度的茶区,是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宜宾市地处四川省南端,金沙江、岷江、长江交汇地带,北纬27°50′—29°16′、东经103°36′—105°20′。2017年,宜宾早茶基地总面积达50万亩,早茶园遍布宜宾各个区县,仅翠屏区、宜宾县、高县、筠连县、珙县、江安县。
宜宾早在公元前1022年就有“园有芳茗”和“贡茶”的记载,现已有3000多年种茶历史。唐《膳夫经手录》载:“帷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此诗说明,唯见蜀南叙府(现宜宾)茶季之早可追溯于唐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四川对外联系主要靠马帮和船运。每年过完春节后,很多客商和华侨把宜宾早茶作为礼品经古代黄金长江水道带到江南各地甚至海外,因而宜宾早茶历史悠长、茶早开始享誉天下。宋代,朝廷为了获取大量军马,以保卫边疆的安宁与稳定,采取了“以茶易马”的羁摩政策,设立“军马州”、“买马场”、“茶马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开设“茶马交易市场”,从事商贸活动。由于语言的不通,朝廷为了管理市场专门派住“蛮判官”,作为交易双方的翻译和仲裁人,维持着市场秩序,开创了中国茶叶市场管理的先河。自从北宋在宜宾设立“买马场”以来,经过南宋和明清时期的“茶马交易”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马贸易之都;宜宾的金玉茶、条茶、金尖茶每年数万担沿岷江水云上溯乐山再转青衣江至雅安加工后运至康定,再由藏族驼队运进西藏。周边地区往返宜宾的盐茶马匹及日用品的运输也繁忙起来,促进了中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宜宾经济的发展,从事经营的商家大量出现,中间商、经纪人、货栈应运而生,从而以宜宾为“茶马互市”中心,辐射出了茶马运输路线。清代的拔贡,直棣州州判万清涪曾有《南广竹枝词》之三云:“家园茶数宝林寺,初叶子出汪家场。几日春光过谷雨,便难买得好旗枪。”从唐代李白、杜甫、韦皋、岑参,到宋代的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明代杨慎、尹伸,清代王士祯、赵树吉、邱晋成等一批文人学士,他们“西溯僰道,乐其风土”(陆游),在宜宾留下了赞美当地山河和饮酒品茶的诗篇。如:黄庭坚在《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庭》赞到:西来雪浪如庖烹,两岸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苹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明代进士汪沈,赋诗《乐茶》曰:“傍竹沿溪茶数柯,报君指下莫伤他。来年更有新条在,赢得东风雨后多。携蓝过岭掇龙芽,嫩叶新枝带露华。活火觅泉和月煮,不知正味落谁家。剪茶北山与山南,收得龙芽绿满蓝。七碗清除高土渴,更无尘梦到茅庵。”
宜宾早茶产区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宜宾境内屏山老君山、宜宾县黄山、筠连大雪山、珙县王家山等成片的原始森林和全市4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形成的茶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宜宾市所属九县一区都种茶、产茶。除云南、海南和广西少数特殊的热带茶区外,宜宾与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相似、同纬度主产茶区相比,自然气温为最高。根据多年气象资料分析对比:宜宾最冷月一月的多年平均温度达8.0℃,浙江杭州为4.3℃,湖南长沙为4.9℃;年均气温17.8℃—18.5℃,比杭州地区高1.5℃—2.0℃,比湖南长沙地区高0.6℃—1.3℃;全年≥10℃的活动积温达到5960℃,比杭州地区多2700℃左右,比湖南长沙地区多500℃左右;无霜期345天以上,比杭州地区多95天左右,比湖南长沙地区多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180小时,年降雨量1200毫米;多年极端最低温高于-2℃,浙江杭州为-8.6℃,湖南长沙为-10.3℃。由于宜宾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冬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春季回暖特早的独特气侯优势,使茶叶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开园上市,一般比省内和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属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每年3月10日前出产的春茶都统称为“宜宾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