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小米
朝阳小米是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朝阳小米,辽宁省朝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朝阳小米颗粒均匀、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用途较广的特点,对于治疗肝脏病、心脏病、神经官能症、贫血等有一定辅助作用。食用可做成美味可口的稠粥、小米发糕、煎饼干、小米锅巴、小米面饼等二十余种不同风味的食品。“朝阳小米”以独特的土壤、光照、水质条件为基础,利用天然水、农家肥作补充,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精加工制作而成。
2015年06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朝阳小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朝阳小米产地范围为辽宁省朝阳县现辖行政区域。2017年,朝阳谷子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余万亩,年产小米30万吨。
小米学名“粟”,又称“谷子”,传说是黄帝发明了小米粥,《周书》中对此也有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夏代和商代时期的文化也被称作“粟文化”,可见小米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对我国的影响很大。 据最新考证,谷子原产于中国,人工栽培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在朝阳有多处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现有窖藏炭化谷物,由此推测,朝阳种植谷子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了。 朝阳不但种植谷物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且种植谷物的种类也很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另外还有紫色等颜色的小米,也有黏性小米,当地一直以来都有种植,因谷子适合在半干旱半湿润的地区生长。 在《朝阳县志》里,记者也看到这样的记载:“粟,有青、赤、黄、白、黑数色。今本地所种者,色黄赤者,其种出山东河南;白者,种出北地;黑者为辽东种。俗称白者为‘凉谷米’,红壳者为‘红黏米’,青壳者为‘黑米’。” 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把朝阳小米带回长安享用。 200多年前,乾隆吃过朝阳产的小米后,曾传口谕,封朝阳小米为“珍珠贡米”,将其列为宫廷贡米。 清咸丰、同治年间,朝阳本地有个叫丛占鳌的人曾做过大官,他在曾国藩的保荐下出任赣州知府以及布政使。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版的《朝阳县志》说:“据记载,他十分清正廉洁,官声卓著,每次进京,他都要带许多家乡的小米,一部分进贡给皇帝,一部分送给各位交好的王公大臣。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积温高,日照时间长。全年平均气温约为8.5℃,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861.7小时,年均降水量约为486毫米,平均风速约为3米/秒,无霜期为127到167天。朝阳县空气质量优良,列辽宁省第一位,全年达到二级(良)以上标准天数在350天左右。
朝阳县版图南北较长,东西略窄。地貌属于冀北辽西侵蚀低山丘陵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特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区与丘陵相对高度约为300—600米。大凌河流域为狭长冲积平原,沿河两岸呈不规则带状分布,一般宽为3—5千米,最宽处7—8千米,沉积土层较厚,土质肥沃,又与河流相伴,灌溉条件较好,此区域是朝阳县最好的农业区,人口集居较密。 [4]
朝阳小米种植和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这里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此外,朝阳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平原、小盆地等多种地貌在朝阳县均有分布,为朝阳谷子丰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谷子的适应性强,农民有句谚语“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说明谷子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特别适宜朝阳地区种植。
朝阳小米主产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小凌河流域,大气无污染,晴好天气全年可以达到324天左右,光照充足,秋季昼夜温差大。经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测定,符合农业部农业生产优良等级的标准,是少有的天然农业生产区。其水源优良丰富,土壤检测均不含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