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川明参
苍溪川明参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苍溪川明参,四川省苍溪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川明参在川内称作沙参,又名土人参,为伞形科草本植物。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地形气候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总面积、产量位居中国第一。所产川明参通体黄亮白润,形状细长规整,质地坚实硬脆,断面呈角质状花纹,粉质充足细腻,味甘淡,品质优良。2010年5月2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苍溪川明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苍溪川明参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广元市苍溪县辖区域内的龙山镇、双河乡、河地乡、运山镇、文昌镇、岳东镇、白山乡、彭店乡、石马镇、东溪镇、高坡镇、黄猫乡、龙洞乡、石灶乡、月山乡、歧坪镇、白驿镇、漓江镇、土鲤乡、元坝镇、石门乡、唤马镇、中土乡、龙王镇、三川镇、新观乡、雍河乡、五龙镇、永宁镇、鸳溪镇、白鹤乡、浙水乡、陵江镇、东青镇、八庙镇、禅林乡、白桥镇、亭子乡、云峰镇等39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3′—106°28′,北纬31°37′—32°10′。2010年,苍溪川明参产量占中国同类产品的60%以上,居全国之最。保护面积3500公顷,年产量7000吨。2012年,苍溪县已种植川明参4万余亩,年产量3万吨。
川明参习惯称沙参,又名土人参,为伞形科草本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仅在四川、湖北两地生长。相传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云游至苍溪县云台观,与云台观道长一见如故,张三丰将道长引荐给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道长将苍溪所产优质“土人参”送给朱椿,朱椿遂将其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皇帝敕令“土人参”为“明参”,视为明朝佳品,因苍溪县隶属四川,故名“苍溪川明参”。川明参既是大宗中药材,又是高级营养保健品,曾是古代宫廷御用贡品,其价值古代药典《本草纲目》有记载。川明参为苍溪地道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苍溪县志》即有土产川明参的记载,咸丰初年(1851年)开始人工栽培,已有200余年,经世代栽培、繁殖,性状优良、稳定,其产量、品质性状随着科学化的种植不断提高,种植技术达到中国领先水平。
土壤地貌: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地,大巴山南麓,地形复杂多样,属低山为主的低中山深丘窄谷长梁地貌,多呈陡岩和台地,一般海拔600—800米。主要有四种地貌类型:中山窄谷,低山窄谷,高丘窄谷,河流阶地。森林覆盖率46.5%,生态条件好。境内土壤母质主要为白垩系下统(K1)城墙岩群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岩石(层)风化物,其岩性为灰黄,浅灰色钙质砂岩夹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砾岩和灰紫色长石砂岩,钙质石英砂岩与棕紫色泥岩呈略等厚互层,偶夹浅灰绿色泥灰岩。土壤类型主要为呈棕紫色的紫色泥土,占土地总面积的99%,其次有少量近代河流冲积母质形成的呈紫色潮土类。所形成土壤富含钙、镁、钾等矿质养份,碳酸盐反应较强,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6.5—7.5。经长期自然、气候、生物、人为耕种活动作用下,土壤富含矿质养份、有机质和腐殖质及团粒结构,水、肥、气、热状况良好,肥力较高,适宜苍溪川明参的生长种植。
水文情况:苍溪县水利资源丰富,嘉陵江、东河(宋江)从北向南纵贯全境,180多条大小支流溪沟密布全县。全县建有水利工程9203处,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I)型水库17座,小(II)型水库134座,宜渔水面2303公顷,山平塘8569口,天然水域5668公顷,水质清澈、纯净,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气候情况:苍溪县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实、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4.6℃,昼夜温差大,无霜期286天,降水量1046.3毫米,相对湿度67—80%,年日照1560.5小时,≥10℃年积温为5345℃,非常适宜川明参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