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中国 / 盐边桑椹
盐边桑椹 “品牌守护者计划”
盐边桑椹,又称盐边桑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特产,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盐边桑椹果实较大,黑紫色,色泽稳定,干品仍呈黑紫色,果汁多,甜而带有微酸味,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维生素、β-胡萝卜素及花青素等。盐边栽植桑树历史悠久,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经凉山、攀枝花,带来桑树种源,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植。2016年,中国蚕学会授予盐边“中国果桑之乡”荣誉称号。近年来,盐边县加快了桑椹产业的发展,成立协会并组织商户统一收购鲜果进行集中销售,产品远销北京、大连、重庆、成都、昆明等各大城市,市场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四川 攀枝花 盐边
东经101°51′北纬26°40′

盐边桑椹

地域特色“农品牌”

盐边桑椹,又称盐边桑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盐边桑椹果实较大,黑紫色,色泽稳定,干品仍呈黑紫色,果汁多,甜而带有微酸味,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维生素、β-胡萝卜素及花青素等。

盐边县位于四川省东北角,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纳西族等十九个多数民族,有“八分耕地,一分水,九十一分林草坡”之称。盐边桑椹产区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中北部山区,山峦重叠,狭谷壑深,地势北高南低,西北为浅丘平坝、老河谷阶地,东部为中山林地,最适生长高度为1200~1800米。产区土壤以红黄壤土为主,pH值5.5~6.5,有机质含量高,矿质元素丰富,土壤深厚,适宜桑椹种植。盐边桑椹产区属南亚热带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9~20℃,年积温6600~7500℃,年日照2300~2700小时,雨季集中在6~10月,年降雨量700~1200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具有雨量集中、旱湿分明、气温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等特点。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长气候条件形成了盐边桑椹优良的品质。

盐边栽植桑树历史悠久。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经凉山、攀枝花,带来桑树种源,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植。明未清初年间发展迅速,在当时的“宁远府阿所拉地”(今盐边县健康、渔门、永兴等乡镇)大力种植桑树,民国初年桑树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据《宁属林产调查》记载,盐边常年盛产桑树30多万株,是宁属地区桑树栽植最多,发展最快的县。近年来,盐边县加快了桑椹产业的发展,成立协会并组织商户统一收购鲜果进行集中销售,产品远销北京、大连、重庆、成都、昆明等各大城市,市场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盐边桑椹

历史人文/发展历程

讲述特色农产品自己的故事

盐边栽植桑树历史悠久。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经凉山、攀枝花,带来桑树种源,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植。

明末清初年间,盐边县桑树发展迅速,在当时的 “宁远府阿所拉地”(今盐边县健康、渔门、永兴等乡镇)大力种植桑树。

民国初年,盐边县桑树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据《宁属林产调查》记载,盐边常年盛产桑树30多万株,是宁属地区桑树栽植最多,发展最快的县。

民国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盐边蚕桑业的发展停留在60万株,且多为实生桑品种,桑椹产量少,果粒小,酸涩味较重。

20世纪80年代,盐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桑椹生产,依托地域优势及攀西独特的阳光、土壤及气候优势,引进良桑品种,扶持全县各乡镇大力发展桑树种植。

20世纪末,盐边桑椹主要用于中药材、桑椹膏及桑椹酒等。

21世纪以来,盐边县加快了桑椹产业的发展,成立协会并组织商户统一收购鲜果进行集中销售,产品销往北京、大连、重庆、成都、昆明等各大城市。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盐边桑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6年,中国蚕学会授予盐边“中国果桑之乡”荣誉称号。

2018年,盐边县共有桑园面积12万余亩,产桑椹5万吨,全县桑椹收入1.8亿元。

近年来,盐边县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鼓励老百姓大面积种植桑葚,发展桑蚕产业。目前渔门镇双龙村桑葚种植面积已达10072亩,年出产优质桑葚鲜果6000吨、干果1200吨,优质蚕茧300余吨,收入达5280余万元,小小的桑葚已成为双龙村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能。

品牌荣誉

立足好产品,荟萃品牌知名度
  • 2016年

    中国蚕学会授予盐边“中国果桑之乡”荣誉称号。

  • 2013年04月15日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盐边桑椹』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猜你喜欢 ^_^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