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牦牛肉
香格里拉牦牛肉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香格里拉牦牛肉,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香格里拉牦牛耐寒而不耐热,对寒冷、湿润的高山牧场适应性强,适宜粗放饲牧管理,采食力强,训育程度差。体格粗短、结实,体形大小因地不一,尼汝、格咱一带稍大,大中甸、小中甸、东旺一带次之,所产牦牛肉味鲜美,香味独特,高蛋白、低胆固醇。2010年11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香格里拉牦牛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香格里拉牦牛分布在迪庆州境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小中甸乡、洛吉乡、尼汝乡、格咱乡、东旺乡、尼西乡、五境乡;德钦县霞若乡、燕门乡、云岭乡、佛山乡、奔子栏;维西县巴迪乡等14个乡镇,养殖品种为国内优良牦牛品种之一“香格里拉牦牛”(原中甸牦牛),地理位置:地处东经98°25′—100°18′,北纬26°25′—29°16′之间。2010年,香格里拉牦牛养殖区域面积为7167平方千米,年牦牛存栏数为5.6万余头(不含犏牛),屠宰后牦牛肉可达到7840吨。
据有关报道,公元前2500年,牦牛最早驯养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或中国的青藏高原,与水牛驯养的时间相近,比黄牛(普通牛)驯养的时间晚4000年(1980—1981年科学家报道),说明了牦牛的驯养历史比较短,或驯育程度降低。在西藏及祖国各地的藏民和香格里拉藏民中,把性情凶猛、力大易怒、成群集队、东奔西突的野牦牛驯养为家畜,经过了无数代人的努力。把野牦牛驯养为家畜的这一成就,应归功于古代羌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就已发现牦牛的肉质之美。1980年4月,香格里拉县兽医站首次开展全县畜禽品种资源普查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命名为“中甸牦牛”。1983年,“中甸牦牛”被录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迪庆州境内牦牛饲养场及三县14个乡镇养殖的牦牛品种均为中甸牦牛,所养殖(放养)的牦牛均为中甸牦牛种群内自配繁殖。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随着称谓的更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所有原含有“中甸县”或“中甸”称谓的地域地名、标识也随之更改为“香格里拉县”或“香格里拉”,原“中甸牦牛”称为“香格里拉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