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昌大米
万昌大米是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万昌大米,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昌大米是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所产大米,位于北纬43°,是世界黄金水稻带的中央,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水源充沛,万昌镇是“中国粳稻贡米之乡”,万昌镇粳稻种植面积居全国乡镇水稻种植面积的第二位,被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评为金奖产品。万昌大米米粒整齐匀称、色泽洁白鲜亮,米饭油亮、香润粘滑,反复蒸煮米粒不破碎,冷饭不回生。2014年7月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万昌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万昌大米地理标志产品地域保护范围为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岔路河镇、一拉溪镇、金家乡、黄榆乡、北大湖镇、西阳镇、双河镇、口前镇共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2012年,万昌大米在永吉县市场占有率达到90.6%以上,长春市场达到12%,吉林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5%。共有万昌大米加工企业40多家,稻米年加工能力30余万吨,产值超过11亿元。万昌大米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清代,钦马河与岔路河下游之间的三角地带(今永吉县岔路河镇、万昌镇)称西北甸子,曾经是饲养军马的牧场,称为西马场,经多年开垦,渐为耕地,以种植高粱、稗子、粳稻等抗涝作物为主,尤以粳米驰名省内。岔路河西北甸子的粳米以色白、光润、适口而著称,民间有“万昌之大米可煮三次,味不改,饭粒亦不破,谓之顶三水”之说。万昌大米名称有史料记载源于《永吉县志》第四篇第三章《作物分布、产量》第一节《粮食作物》。原文为:1985年农村人均生产水稻1115公斤,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水稻2703公斤。万昌大米以其色、香、味、形,打入吉林、长春两市的农贸市场,并享有盛誉。
据《永吉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大乌拉街虞村西北平原洼地(现永吉县地区),就以种植高粱、大豆、粳子等抗涝作物为主,其中,岔路河西北甸子的粳米更是驰名省内。尤其是魏家烧锅、虫王庙一带的粳米以色白、光润、适口而著称。由此可见,吉林省永吉地区从事稻米种植生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大批朝鲜族农民迁入饮马河、 岔路河、鳌龙河沿河一带,同当地的汉、满、回等民族一道利用自然河道,修建柳条拦河坝,扩大水田种植规模。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王光慎、刘会等种田大户在饮马河东岸、岔路河北岸修堤3000米,堤高1.5米,控制洪水,并将河道截湾,挖排水沟2—3千米,控制内涝,将洼地旱田改水田,集中连片种植,水稻种植面积大增,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水田面积已达到14.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