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槟榔芋是福建省福鼎市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其产自太姥山脉福鼎行政区域内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始种于清同治年间,已有近600年的栽培历史,其原种个体小,外观圆球形,凭着本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与良好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经过100多年的培育,形成了目前具有独特风格的具有体大形美的外观的优良品种。福鼎芋种植以本市山前最早,品质最佳,故当地有“山前芋”之称。现在其形体大大超过原种,芋身呈长椭圆形,长约40厘米,直径约15厘米,重约1.5至2.5公斤,最大的可达9公斤,其味香酥可口。1985年经贸部将其命名为“福鼎芋”并授予荣誉证书。2000年8月份,福鼎芋在全省20个地方名牌农产品中榜上有名。“红鲤藏泥”、“太姥芋泥”、“菊花芋”等名菜,被列为人民大会堂和国宴佳品。
福鼎市气候温暖,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象要素垂直差异明显,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8.5 ℃,年均降水量1669.5 毫米,相对湿度73-85%,年均日照时数1727.3 小时,总积温5000 至6900℃,无霜期268-309 天,越冬作物不受冻害,无明显的休眠期。稳定通过≥10 ℃的活动积温4600至5600℃,热量资源丰富。300米以下地区一年可三熟,3而至500 米地区一年可二熟。福鼎独特的地势和特殊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福鼎槟榔芋种植。福鼎槟榔芋原产地芋园均种植在水稻田中,且需水旱轮作,水稻土中有3个亚类、7个土属、18 个土种的土壤都可以种植福鼎槟榔芋,据全国第二次土镶普查和芋田土样化验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3.5%之间,水解氮(12-22)×10-6,速效磷(10 —60) ×10-6,速效钾(100—300)×10-6,代换态钙0.16%,镁0.56%,全锰229×10-6,全锌48.l ×10-6,全铜9.8×10-6,全铁1.56%,全硼12×10-6。据福建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和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监测,福鼎槟榔芋基地主要从事水稻、芋及果树种植,灌溉水都是山泉、溪流或从水利渠道中引入的无污染洁净水,山地芋田均采用轮灌法;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无重金属污染;生产区域环境现状良好,周边没有工矿企业,无任何工业污染,空气质量良好,经分析可以作为绿色食品基地。
福鼎芋属天南星科魁芋类,又名福鼎槟榔芋、山前芋,八十年代香港市民把福鼎槟榔芋称为"福鼎芋",并沿用至今,以区别于其他槟榔芋。在福鼎市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水土条件下,长期以来福鼎芋借助特殊的母岩、母质、土类、土层厚度、肥力和土壤养分、质地、酸碱度,以及独特的管理方法,经不断地选育与提纯复壮,由原有单个母芋(可食用的地下球茎部分)0.5公斤左右,发展到2-3公斤,最大可达6公斤,并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与体大形美的外观。
福鼎芋母芋呈圆柱形,长度30-40厘米,直径12-15厘米,形似炮弹;表皮棕黄色,芋肉乳白色带紫红色槟榔花纹,易煮熟,熟食肉质细、松、酥,浓香可口,风味独特,食不厌口,营养丰富。由于母芋全部在表土层以下生长,免受外界污染,因此属于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经福建省农林大学测定,鲜芋淀粉含量25—26%,蛋白质8.5—9.1%,含水量64—66%;经全国食品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福州站和江苏理化测试中心测定,干基内含蛋白质7.26%、脂肪0.68%,淀粉76.6%,灰分2.29%, 粗纤维1.37%。每100克干基含维生素C60毫克,维生素B20.74毫克,钙62.8毫克,磷107毫克,铁3.28毫克,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6.74%。
福鼎芋以质优、珍贵、稀有而占领国内外市场,并以其特有的外形、品质、口感倍受消费者青睐。先后荣获轻工部和福建省人民0食品工业名优新特产品和工业品博览会优秀奖、武夷奖、铜牌和银牌奖。1983年在"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国家外经贸部高度赞誉,并发给"出口产品、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9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福建省闽东老区扶贫成果汇报会"及1991年在北京农展馆召开的"全国菜蓝子工程展销会"上展出,均受到中央领导和广大来宾的好评;1997年在福建省农业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福建省农业名特优新畅销产品";2000年被福建省授予"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