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猕猴桃原生于华夏大地、如今成为恩阳地区标志性特产的水果,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老的先秦时期。
早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就有“隰有苌楚,猗傩其枝”的诗句,这里的苌楚即为现今所称的猕猴桃,暗示着猕猴桃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描述。到了唐代,诗人岑参在其诗词中提及“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这不仅证明了猕猴桃在唐代已被广泛栽植于庭院之中,而且进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生活视野,赋予了它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医药典籍方面,《本草拾遗》等古代文献均有猕猴桃的相关记载,指出其味甘酸、性平无毒,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反映了古人对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认识。东晋时期,著名的博物学家郭璞在《尔雅·释草》中将苌楚明确注解为羊桃,进一步丰富了猕猴桃的历史名称和民间认知。
恩阳地区的猕猴桃种植历史虽无详尽的文字记载可考,但其作为巴中市恩阳区的传统特产,无疑融入了世代恩阳人的生活与记忆。这里的猕猴桃以其小巧精致的外观和特殊的放射状心形果芯著称,兼具观赏性和食用价值,充分体现了恩阳人民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夺天工般的利用与改良。
恩阳猕猴桃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绿色美食,也是恩阳文化的一部分。每逢丰收季,当地会举办猕猴桃文化节庆活动,借由猕猴桃这个纽带,将传统的农耕文化、现代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展现恩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绿色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