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猪的形成历史悠久,根据金华县古方出土的西晋(公元265-316年)陶猪和陶猪圈文物考证:早在1600多年前,金华、衢州(原属金华地区)一带养猪业已相当发达,由于产区山丘连绵,交通不便,远销十分困难,迫使农民寻找加工腌制猪肉、猪腿以便贮存和远销外地的新途径。据考证,金华农村腌制猪腿,始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已有1200余年历史。相传在宋朝时期义乌人宗泽公,在行军时从家乡带去很多腌肉招待友人,味美质高,取名为“家乡肉”,也有900年左右的历史。此外,以金华两头乌猪为原料的金华火腿为世界三大著名火腿品牌之一。
据《东阳市志》载,1960年,饲养量16.15万头,1979年饲养量86.67万头;80年代初期养猪业渐趋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1987年我市成为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1988年全市仍有“两头乌”母猪1.2万头、公猪20头。
2011年,金华两头乌地理保护区域内金华两头乌猪存栏3.55万头,出栏5.95万头。
2014年,金华市出台《金华两头乌猪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金华两头乌猪产业振兴全面启动。
2017年,“金华两头乌猪”被认定为“首批中欧农产品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和“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19年,金华市两头乌猪产业实现年产值超2亿元。2020年,全市已有国家级、省级两头乌猪保种场3家,存栏纯种两头乌约3万头;金华两头乌猪规模养殖场(户)10余家,年出栏两头乌商品猪6万头。
2020年,金华两头乌被认定为“首批中欧农产品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地方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