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李在清镇市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酥李在清镇种植始于清初,最早由商人从云南带入清镇王庄乡一带种植,然后扩展到贵州其他地区,如今贵定盘江酥李等均从清镇引种而去。酥李一经传入,在清镇当地特定的喀斯特谷地气候条件下,形成独特品质。
清镇酥李的正式称谓出现于清代中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镇建县,定名清镇县,由于所产的酥李在民间非常有名,清镇酥李也就出现在许多文献中。最早出现“清镇酥李”的是《黔南丛书·贵阳府风物》,上面提到“贵州李子,惟数清镇镇”;清朝人著的《黔南识略》也明确记载:“清镇黄粑李子,美食可采”。清镇李子有一特点,在成熟期时,核与肉明显分离,民间称为“酥”,故又称“酥李”。清代后期,清镇酥李已经广为人知,成为贵州省地方特产中的珍贵食品。清镇紧靠省城贵阳,地处贵州与云南的咽喉要道,交通发达,自古以来是黔中腹地的商品集散地。随着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加速,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清镇酥李作为一种标记性资源,已成为地方食品行业一个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
2010年09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镇酥李”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7年,清镇酥李主产区新店镇栽培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量2000万余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