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口葡萄属白玫瑰变种,种植历史较早,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始县志》记载建始就有栽培葡萄的历史。村坊村还保存着一颗胸径15厘米,覆盖面积近200平方米的葡萄王,种植上百年,因种植在关口下,“关口葡萄”由此得名。
20世纪20、30年代,比利时一位传教士到景阳关传教,从海外带来一株品质优良的葡萄苗送给紧邻的花坪镇长槽村12组(小地名关口)一刘姓人家。这株葡萄苗挂果后,果实如绿色珍珠般晶莹剔透,香甜可口,沁人心脾,成为当地小水果一绝,由于其适应性好,性状稳定,品质优良,发展十分快,关口附近村民纷纷引种栽培,然后被引种到村坊刘家山、康家湾等地,“关口葡萄”因此得名。经过数十年自然环境的淘汰和选育,形成醇香浓烈、风味独特的关口葡萄。
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农户开始将自家种的葡萄背上街叫卖,换些油盐钱。.
2000年,“天二”公路的修建,给“关口葡萄”发展带来了机遇。
2001年,村坊村被确立为建始县首批10个小康示范村之一,党委政府在村坊村一组大田规范建标准园60亩,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关口葡萄”搬下大田,为规模化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2003年,靠湖北省管党费扶贫项目10万元的“输血”,镇里配套2万元,共12万元,当年村坊村就在大田发展高标准葡萄园500亩。以此为核心,带动全村406户规模发展3000亩。
2010年,关口葡萄地理标志面积达1000亩,产量1000吨。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出台政策,保护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关口葡萄产业,现已建成关口葡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00亩,逐步向旅游观光农业过渡,时下“游小西湖,揽朱和中故居,看黄鹤桥,吃关口葡萄”是最热门的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