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县对毛葡萄的开发利用已有350多年的历史,现有史载于1661年清初于成龙治罗时“劝农〔以果代粟酿酒以〕积粟”。
在公元1884年有关野生毛葡萄的记载(道光二十四年《罗城县志·卷之三》)中 ,清初“一代廉吏”于成龙自公元1661年就任罗城知县伊始,得知当地百姓喜酒成风,糟蹋粮食,曾感叹:“不知杯中之物为泪也”(于成龙《治罗自记并贻友人荆雪涛书》),于是劝民“广积粟”,以野果(即野生毛葡萄)代粟酿酒。还有史料记载,“于公廉正囊涩,善饮,得罗邑一野果土酿,遂以青菜佐之,谓之绝也”(《于成龙治罗轶事》),于成龙因此在罗城得名“于青菜”、“于葡萄酒”。
1991年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命名为“罗城葡萄”。
1983年,罗城县随着毛葡萄果酿酒进入工业化开发,开始了人工种植生产。
2000年9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
2004年获得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产品认证。
2015年,罗城县毛葡萄种植区域面积为2618平方公里。保护面积6666.7公顷、产量 7.5万吨。
2012年~2017年,该县种植“两性花”毛葡萄5.5万亩,毛葡萄总面积达8万亩,其中有3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植2万多亩。
2018年,罗城县毛葡萄种植区域投产面积4万亩,产量1.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