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姚可成汇集的《食物本草》,有对海参的详细描述。书中说道:“海参,坐东南海中,其形如虫,色黑,身多傀儡。一种长五六寸者,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并称海参的药用价值敌人参,故名海参。
中国很早就开始食用海参,三国时期,吴国莹的《临海水异物志》记载:“土肉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其中“土肉”就是指海参。明朝万历年间(1563-1620年),谢肇制著的《五杂俎》中就有关于海参的记载:海参在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故曰海参。到了清代,海参已作为名门贵族高级宴席的美味佳肴了。古往今来,许多医学专著中对海参的医疗功效都有专门描述。
21世纪初,在飞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拉动下,威海海参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突出,成为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产值最高、效益最好的养殖品种。
2008年7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威海野生刺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09年,威海市海参总产量达2.94万吨,占全国的1/3、全省的1/2,鲜参实现产值40亿元,占全市海水养殖产值的29.6%;全市海参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的企业和业户4000多家,直接吸纳就业4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