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山葡萄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100多年。据史料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前,这里就有葡萄栽培。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十九年(646年)秋,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途经青龙山(大泽山原名)时,当地乡民献(龙眼)葡萄让其尝鲜,唐太宗觉得自己身为皇帝是真龙天子,食“龙眼”犯大忌,于是就将“龙眼”葡萄改名“狮子眼”,距今1000多年。
清康熙五年(1666年)《平度州志》已把葡萄列为当地物产之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续平度州志》中,有“果品有蒲桃”(即葡萄)的简短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平度乡土志》记载“葡萄出东山(大泽山),为天然产,大宗,每年往返二千余担”。
到20世纪30年代,大泽山葡萄在果品中已占有一定比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续平度县志》载:“果品之属,蒲桃(葡萄)最多,岁运出境,穷氓赖此度生。余如道光志所载,只供本地之用。”
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首家“中国葡萄之乡”。
2005年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
2008年获得“地域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山东省名牌农产品。
2009年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
2010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大泽山葡萄”品牌价值高达6.17亿元人民币。
2011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
2012年,大泽山葡萄实现人均收入15988元。
2013年获青岛市区域公用品牌。
2014年获中国驰名商标,大泽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9333万公顷,产量逾11万吨。
2017年,大泽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量5000万千克,品种涵盖玫瑰香、泽玉、巨峰等200多个。观光旅游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来约10亿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