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山楂在《绛县志》中有一章专门写山楂。据县志记载,在明末清初,紫家峪村一农民从山东引进山楂接穗,使用于本地野生山楂嫁接,果实优于野山楂,以后,绛县开始家植山楂树。
1976年,绛县果品公司始研究种籽育苗法,春天将种籽沙藏加温8个月,秋田播种,第二年出苗。1977年,获得成功。并于1984年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推奖。
1979-1982年,许全孚、秦国民、靳维新等人研究成功山楂根插育苗和芽苗移栽及山楂快速嫁接技术。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绛县山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该年,绛县山楂总生产面积8000公顷,总产量为40万吨。
2021年12月,被纳入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近年来,绛县立足传统产业,顺势而为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果业,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促进了山楂产业的提质增效。目前全县山楂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133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的90%。今年,绛县被入选为绛县山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同时,绛县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导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让“互联网+山楂”工程全面落地,并实施了“最后一公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从而实现绛县山楂生产全程安全追溯、技术服务、在线咨询、品牌展示及销售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