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栽植桑树历史悠久。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经凉山、攀枝花,带来桑树种源,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植。
明末清初年间,盐边县桑树发展迅速,在当时的 “宁远府阿所拉地”(今盐边县健康、渔门、永兴等乡镇)大力种植桑树。
民国初年,盐边县桑树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据《宁属林产调查》记载,盐边常年盛产桑树30多万株,是宁属地区桑树栽植最多,发展最快的县。
民国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盐边蚕桑业的发展停留在60万株,且多为实生桑品种,桑椹产量少,果粒小,酸涩味较重。
20世纪80年代,盐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桑椹生产,依托地域优势及攀西独特的阳光、土壤及气候优势,引进良桑品种,扶持全县各乡镇大力发展桑树种植。
20世纪末,盐边桑椹主要用于中药材、桑椹膏及桑椹酒等。
21世纪以来,盐边县加快了桑椹产业的发展,成立协会并组织商户统一收购鲜果进行集中销售,产品销往北京、大连、重庆、成都、昆明等各大城市。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盐边桑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6年,中国蚕学会授予盐边“中国果桑之乡”荣誉称号。
2018年,盐边县共有桑园面积12万余亩,产桑椹5万吨,全县桑椹收入1.8亿元。
近年来,盐边县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鼓励老百姓大面积种植桑葚,发展桑蚕产业。目前渔门镇双龙村桑葚种植面积已达10072亩,年出产优质桑葚鲜果6000吨、干果1200吨,优质蚕茧300余吨,收入达5280余万元,小小的桑葚已成为双龙村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