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药王孙思邈于(578年)起隐居太白山40余年,有大量使用太白贝母的历史,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都收录有太白贝母入药。
据《太白县志》中也有记载:太白山"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的磅礴气势中孕育着太白贝母、太白黄连、太白米、太白茶、太白三七、太白黄精、太白鹿角、太白参、太白树等以"太白"命名的重要药材。
由于川贝母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年市场需求量达600吨以上,而川贝母等系列品种均不能进行人工种植,太白贝母成为川贝母中药材市场的主流。
20世纪70年代,四川等地开始引种太白贝母。
1980年,太白县提出保护太白贝母的种植资源,开发利用太白贝母这一稀缺优势资源,开始进行太白贝母家种栽培,通过近几十年的驯化,太白县群众已在海拔1500米以上试种成功,种植面积数百公顷,种植周期为4到5年,单位面积产150—200公斤干药材。
《中华药典》(2010版)新增太白贝母为川贝母的一个主要来源品种,太白贝母开始大规模发展。
2013年04月1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太白贝母”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5年,太白县贝母年种植、加工能力达到3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总投资1.6亿元的太白野生珍稀中药材繁育种植加工项目正式落户太白县。
太白贝母(咀头产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后,既提高了太白贝母的竞争力、价格水平和太白县的知名度、美誉度,成为太白县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又使太白贝母迈上了集种植、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地方经济新兴产业发展之路;更成为了使县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自然经济转化为规模经济、特色产品转化为名牌产品,带领贫困农民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