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县是荔浦芋栽培的起源地,种植的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始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荔浦芋自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福建漳州一带传入荔浦,首先栽于县城城西关帝庙一带,并向周边辐射种植,在荔浦县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下,受环境小气候的影响,逐渐形成集色、香、味于一体的地方名特优产品,品质优于其它地方所产芋头,很早在周边县对荔浦所产槟榔芋就有了“荔浦芋”一词的称谓。在清代,荔浦芋作为广西珍稀的“皇室贡品”,年年进贡朝廷。
民国3年《荔浦志》载:“旧志云:有大至十余斤者,今实无,但以城外关帝庙前所出者为佳。剖之,现槟榔纹,谓之槟榔芋。”“纹棕色致密,粉松而不粘,气香、他处有移种者、仅形似耳,无纹,谓之榔芋”。
2000年4月21日,经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核准,荔浦县“荔浦芋”商标注册成功,为广西第一个获准注册商标的农产品。
2001年,荔浦芋获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
2002年12月,荔浦芋通过自治区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
2010年,荔浦市栽培荔浦芋面积达2666多公顷。
2019年11月15日,荔浦芋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近年来,荔浦县年种荔浦芋在3000公顷以上,产量超过8万吨,外销量已占到总产量的70%,是广西著名的出口传统名特优农产品,远销港、澳地区及欧美、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