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山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河南省山楂科技协作组于1978—1979年组织多名专家对河南省山楂资源的调查显示,河南省太行山区为中国山楂的原产地之一,自古野生山楂资源丰富,作为最早的栽培区域在豫北辉县市一带,辉县山楂当家品种“豫北红”据传是康熙年间后庄一个名叫胡老炳的在山东任官,后带回山楂接穗在码沟村嫁接成活一株,后经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驯化而成。因附近村民都来此采取接穗,扩散繁殖以至蔓延辉县大部分山区和林县南部,当地群众称接穗为码,码沟村也自此得名。
《辉县市志》记载:辉县境内盛产山楂、核桃等,1996年《辉县市年鉴》中也记载“境内产山楂,产量居河南省第一,为河南省著名的山楂生产基地。”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山区发展,辉县市大力推动山区山楂发展,并解决了山楂种植管理问题,山楂面积迅速扩大。著名作家、诗人赵朴初旅居辉县曾写《赞太行》一诗,有“林木苍翠生幽谷,漫坡药草山楂红”的感慨。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标准化的推广,绿色无公害等技术的应用和山楂深加工技术的发展,辉县山楂得到质的提升。
2010年04月0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辉县山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7年,为了加速山楂产业的发展,实现山楂产业的转型升级,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申报的“新乡市山楂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批。该年,辉县地区年山楂产量达到100万吨,经济效益达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