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敦煌是最早将欧亚种葡萄传入中原的地区之一。敦煌人种葡萄,可以追溯到汉魏之际。当时的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葡萄生五原、陇西、敦煌。”《史记.大宛传》、《汉书.西域传》和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博物志》中都有关于大宛盛产葡萄及酿制葡萄酒并汉使采葡萄种归的记载。在唐代的敦煌遗书《寿昌县地境》和《敦煌水渠》中就分别有“葡萄城”和“葡萄渠”的记载,据此,专家考证,唐代的敦煌沙洲境内有葡萄栽植。
解放前,敦煌的葡萄栽植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和大户人家的院落,成片定植的很少。建国初期,敦煌葡萄的种植一直处于庄前屋后的低谷状态,直到1960~1969年,国营阳关林场、南湖乡(现阳关镇)从新疆引进无核白、马奶子等品种,才逐渐有所好转。在距离敦煌市区西南七十公里远的国营阳关林场打响的当年栽植葡萄300亩的攻坚战,才使敦煌的葡萄栽培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0年后,敦煌市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节水治沙、退耕还林、生态修复与发展林果经济统筹谋划,开发和培育产业体系。各乡镇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技术服务队,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通过葡萄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帮助农民种植葡萄。
2014年,敦煌葡萄的总产量将达到13万吨,年产值7.3亿元,农民人均葡萄纯收入达到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