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饼加工是孝义镇群众的传统产业,已有上百年历史,据该地老人传说,孝义柿饼是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因河南受灾,一伙流民因躲避灾难流入商洛孝义湾定居下来,发现此地所产柿子适合制作柿饼而逐代相传,形成了孝义柿饼。
20世纪九十年代,孝义湾柿饼曾作为名优土特产品出口过日本、韩国等国家。
2012年,商州区加工鲜柿近3000多吨,生产优质柿饼600多吨,产值近400万元,产品销往山东、福建、广东、上海等10多个省市,出口东南亚市场。
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孝义湾柿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6,商州区孝义镇每年产鲜柿100多万公斤,年产柿饼20多万公斤。
关于孝义湾,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住了爷孙一家三口人。爷爷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常遭儿子虐待。孙子看不惯父亲虐待爷爷,就常背着父亲给爷爷端吃端喝。一天晚上,父亲决意要把爷爷扔掉。于是,他便趁着天黑,把爷爷用背篓背到一座悬崖边正要往下扔时,儿子气喘吁吁地赶来了。儿子好言相劝,劝父亲不要扔爷爷,但父亲就是不听,执意要扔。儿子见拗不过父亲,就对父亲说,“爸,要把我爷扔了后可别把背篓也扔下去,到你老了后我也要拿那背篓背你把你扔下去呢!”父亲一听如梦初醒,赶紧把老人背回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虐待老人了,于是,人们便把这里起名叫孝爷湾。后来,人们觉得孙子孝敬老人是义举,就把“爷”字改成了“义”字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