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山红杏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城阳区夏庄少山的村民就开始种植红杏。据记载,明代,山东即墨望族黄氏家族于嘉靖元年(1522年),在石门山西麓建书院一处(下书院),并在书院前后栽种杏树,经数年精心培育,结出的红杏品质出众,号称“黄氏红杏”。万历年间,黄氏门中黄嘉善官拜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返乡省亲回京时携红杏献于万历帝。万历帝品尝后大悦,观其形、察其色,遂赐“关公脸杏”,自此名传天下。至今百年以上的老树有上百棵,而且不少老树仍高产,其中少山红和关公脸是当地的两大特产。“少山红杏”以果大(平均单果80—100克)、肉软、香甜口感好、绯红、离核、形美而闻名。
19世纪20年代起,少山红杏开始大面积种植。1978年,改革开放后,当地对品种进行优化,经过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引进国内外名优品种10余种,新栽植优质红杏500亩,由青岛少山红杏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形成集中产业示范基地。
2018年,少山红杏总产量达到500万斤,主产区少山社区种植红杏3000余亩,杏树多达10万余棵,产量最多的单棵杏树可达1000多斤,有麦黄、少山大红杏、关爷脸等数十个优质品种。
近年来,少山社区“两委”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路径,联合居民成立青岛少山红杏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抱团发展。随着少山红杏的声名远播,少山社区积极搭载互联网平台,让少山红杏走出青岛走向全国。目前,少山红杏已与多家电商平台、网红直播和物流快递企业开展合作,多渠道销售,影响力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