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二月,靖州坳上乡木洞村农民周道宏在本村上冲界用品质优良的野生杨梅枝条作接穗,劈接在当地的野生杨梅幼树上,育成个大色鲜、肉厚多汁、酸甜适度、风味独特的木洞杨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靖州乡土志》称木洞杨梅为:“结实大如酒杯,红深转乌色,五月熟,味甚佳,多甘而不酸”。年产1000石。并刊载七绝诗篇赞曰:“木洞杨梅尤擅名,申园梨栗亦争鸣。百钱且得论摊买,恨不移根植上京”。
新中国成立后,靖州农业部门组织专职技术人员对木洞杨梅进行考察和繁殖、栽培、加工等综合性试验研究,改变了“木洞杨梅只产木洞”的状况,促其大发展,产地扩大到全县。
1988年,靖州杨梅参加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分别获银牌奖、铜牌奖和名优特新奖。
20世纪80年代起,靖州县将部分鲜果加工成杨梅蜜饯、杨梅酒、杨梅罐头。随着杨梅在靖州县的广泛栽培,逐渐改名为靖州杨梅。
2011年,靖州杨梅总面积2800公顷,年产量8600吨。
2011年08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靖州杨梅”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12月25日,被纳入2020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近年来,靖州从科技发力,延长杨梅的采摘期,通过网络直播,解决销售难题,完善冷链运输,解决杨梅保鲜技术。如今的靖州杨梅,跨越了“昙花一现”般短暂的采摘期,以最快的速度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各地,真正成为了一颗“穿越时空”的杨梅。
目前,靖州县杨梅基地已发展到10万亩,其中已投产的标准化基地为6.8万亩,年产标准商品果3.7万吨,年产值达7.52亿元,带动种植户1.2万户4.36万人人均增收3600元至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