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小河御梨是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特产,又称小河梨、小河酥梨,具有“皮薄核小渣细糖度高”等优点,是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小河御梨果肉白色,质细酥脆、汁多、味甜、品质上等,在该地更是有“小河梨,酥又甜,落在地上看不见”的歌谣。礼泉小河御梨果形端正,圆形或长圆形,果肩平,单果重180-200克左右;果面光滑淡黄,果肉洁白如玉;皮薄肉厚核小,质细无渣多汁,浓甜如蜜怡人。2017年4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礼泉小河御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礼泉小河御梨保护区域属小河流域两岸坡地,地势高亢,光照充足,上午日照西坡岸,下午日照东坡岸,加之两岸间的小湿地,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冬短冬暖、春早秋迟,积温高、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215.6小时,年平均气温12.96℃左右,无霜期平均214天,年均降水量537毫米,雨热同季,与梨树喜光喜温喜多水的特性相符。产区内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垆土,土壤结构良好,土质疏松,保墒耐旱,土壤PH值为7.5,为梨树生长提供了较好的土壤条件。产区水资源丰富、水质好:生产区域内有小河水库1座、响石潭瀑布3叠、天然泉水4眼,水资源丰富,水质洁净,矿物质含量丰富,具备良好的水浇条件。
礼泉县种植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朝孝宗年间(1488-1505年)、清朝乾隆年间(1711-1799年),礼泉县响石潭的小河梨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故有“御梨”之美称。据了解,小河酥梨在礼泉响石滩小河流域种植至今,经过几百年的变迁,仍然以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土壤条件,独具特色。改革开放时期,全村依靠酥梨带来的额外收入,在年收入上远远超出其他村落。20世纪70年代末,小河梨在武功农科院(现杨凌农科院)专家的研究改良下,培育出新品种小河酥梨。2017年7月,礼泉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学院达成了合作协议,应用现代果业作务技术,革新换代名优品种,提高御梨品质。